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专家谈古代私家藏书:有人拒不外借 有人开放借阅 

江灿

2013年12月02日10:22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专家谈私家藏书:孔子是中国第一代私人藏书家

  讲座主题:

  中国古代的私家藏书文化

  时间:2013年11月9日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主讲人:周少川

  主讲人小传: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垣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荣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教学、研究工作。

  整理出版多部古籍,任《中华大典·文献目录典》主编,及国家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的首席专家。

  开场白:我国藏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中书籍数量最多的 国家,其绵延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与书籍的收集储备、流传和利用分不开的,因此,中国古代的藏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藏书文化分为四大系统:一是官府藏书,二是寺观藏书,三是书院藏书,四是私家藏书。前三种藏书系统都可归属于公家藏书体系,藏书作为集 体的共有财产而存在,收藏管理的主体只有保管的责任而不真正拥有,因此他们往往不能贯穿典籍的访求、收藏、校勘、保管、流通等环节,大多数公家藏书不能像 私家藏书那样用情于书并积淀起丰厚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要集中探讨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原因。

  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

  古代私家藏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此后私家藏书在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成长期:春秋末期——东汉 孔子是我国第一代私人藏书家

  成长期:春秋末期——东汉

  孔子是我国第一代私人藏书家

  我国古代的商周时期,因为学术初萌,典籍较少,出现一个“学术官守”的特殊阶段,因此官府藏书的历史要比私家藏书早近千年。

  东周以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学在官府”由一个中心,分散为若干个中心。到了春秋中后期,周王室和诸侯的藏书对学者和他国贵族有所开放,孔子和 他同时期的一些学者有了私人教学、研究和藏书的条件。他在整理六经和编订教材时,积累了一批藏书。《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的藏书历经十数代,到西汉武帝 末才被人发现。这些材料证明,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代私人藏书家。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诸子各家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教育弟子、著书立说,不能没有自己的典籍文献,所以他们大都有私人藏书。 战国中后期,诸子的私人藏书有所增加。《庄子·天下》篇说名家惠施博学多才,“其书五车”,后来的成语“学富五车”就出自这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运动,产生了六艺、诸子、史学、兵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大批典籍,形成后世各个学科的雏形。虽经秦始皇焚书之劫,但私家藏书仍留下一批图书种子。汉兴,改秦旧弊,搜集整理图籍,公私藏书不断增加。

  西汉时,图书交易场所“书肆”也已出现。西汉末年有长安槐市,“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相与买卖。”到了东汉,京师洛 阳出现了专门的书肆,方便了私人藏书,也为一些好学之士所利用。东汉学者王充、荀悦年轻时因家贫无书,都是利用书肆而“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

  东汉私人藏书比西汉进步,《后汉书》记载经学家杜林、史学家班固、文学家蔡邕、医学家华佗等人皆富藏书。蔡邕有书万卷,他的藏书后来大部分赠给学生王粲,一部分留给女儿蔡文姬。

  第一阶段的私人藏书,仍局限在少数学者、士大夫中间,未能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文献记载隋唐藏书过万卷者达20余人

  此一时期我国的学术文化迅速发展,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以及佛道经典,比汉代大大增加。造纸技术和材料进一步改进,纸得到了普遍运用,从而促进了私 人藏书的快速发展,也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勤奋抄书、聚书的动人事迹。如南朝的沈麟士年过八十,每天抄书不辍,两三年后“卷满数十箧”。北朝的穆子容“录天下 书,逢即手录,所得万余卷”。

  随着公私藏书的发展,也刺激了当时佣书业和贩书业的兴盛。一些佣书人和书贾以抄书、贩书为生,促进了书籍的流通。这一时期的藏书家数量增多,私 家藏书在士大夫中间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藏书家个人藏书的数量大为增加。南朝著名的陆澄、崔慰祖、王僧儒、沈约、任昉、张缅,北朝的辛术、司马子瑞, 藏书都过万卷,有的达到二三万卷。隋唐藏书家藏书超过万卷的更多,有明确文献记载者达20余人。唐后期著名藏书家李泌为宰相,封邺侯,藏书达3万卷,世称 “邺架”。

  有不少藏书家还将藏书供人借阅,如三国蜀国的向朗“开门接宾,诱纳后进”;西晋的范蔚有藏书7000余卷,“远近来读者,恒百余人,蔚为办衣 食”;当然,也有人为了保护图书,反对将藏书外借,如唐代藏书家杜暹聚书万卷,他在每部书题上“家训”:“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皆不 孝。”

  兴盛期:宋代——清末 

  清代四大藏书家象征古代私家藏书极致

  此一时期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发展至高峰并进入总结阶段,为典籍的撰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认识源泉。

  宋以后雕版印刷的普及带来了图书生产上的革命,印刷术使图书的复本量大大增加,图书的流通范围也相应扩大。宋元明清几代,私家藏书这种文化现象 冲出士大夫阶层,波及乡绅、豪门、商贾乃至一般的读书人家,藏书家人数剧增。到鼎盛的清代,有明确史实记载的、藏书达5000卷以上的藏书家已超过 3000人。

  这里可以用清代四大藏书家的情况来看私家藏书发展到清代时的鼎盛。四大藏书家首推“南瞿北杨”,南瞿指常熟瞿镛,生活于清嘉庆、咸丰年间。瞿镛 的“铁琴铜剑楼”广收常熟前辈藏书家钱谦益、毛晋的故物,以及清代张金吾爱日精庐、汪士钟艺芸书舍的善本,藏书达十余万卷,而且精品很多,有宋本173 种,金本4种,元本184种。瞿家藏书自其父瞿绍基始,历4代,经受过太平军战火、北洋军阀混战和日本侵略的袭扰,后人捆载书籍四处躲避,精心保护,使藏 书不致散失,解放后献于国家,大部分存入上海图书馆。

  “北杨”指山东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杨绍和生活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曾任礼部郎中、翰林院侍讲。藏书自其父杨以增开始,所得精华是黄丕烈士 礼居故物。杨绍和继承父志,拓展海源阁藏书,他在京为官时收得宗室怡府“乐善堂”的一批善本。按《海源阁宋元书目》所记,共有宋元本269种。阁中藏书曾 在咸丰年间遭捻军起义的冲击,然至民国初,仍有藏书3236部,208300卷。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有两次遭土匪劫扰,善本书后运往天津,归国家图书馆和 天津图书馆。

  四大家中的陆心源,浙江归安人,生活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历任道员、盐运使。陆心源年轻时就喜好藏书,他收藏的宋元珍本,来自上海郁松年的宜稼 堂。此外,他还搜罗许多江浙故家的藏书,使藏书总数达15万卷以上。他的藏书楼“皕宋楼”,号称收藏宋版200部。陆心源身后,其子陆树藩不能守业,于光 绪三十二年(1906)将陆家藏书以10万两银子售予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

  还有丁丙,浙江杭州人,生活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他和兄长丁申一起藏书,时称“二丁”。丁家藏书有家传渊源,自其祖父时就构建“八千卷楼”藏 书。丁氏兄弟不仅继承先辈事业,而且对公家藏书也非常关心。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因太平军作战而流散,丁氏兄弟发现后便四处寻检收集,后又雇人抄补残 缺,历经十几年,基本上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旧貌。“八千卷楼”藏书达20万卷,有宋元本200余种。丁氏后人将藏书以7.5万两银子售予官府,清 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图书馆的前身江南图书馆。

(责编:鲍坤子(实习生)、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