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德国的汉语教学和普及情况吗?
顾安达:早在17世纪就有传教士到中国,将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传播到德国。19世纪,德国对中国的关注仍属于“东方学”研究范畴。20世纪初,德国大学开始设置汉学专业、聘任汉学教授,标志着汉学时代的真正到来。特别是现在中国越来越多地进入西方人的视野,许多学生对学习中文也产生了兴趣,汉学逐渐进入黄金时代。
目前,德国有7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学课程,全德国的汉语学习者有近2万人。还有150多所中小学也开设了汉语选修课。德国学校过去教授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现在中文在德国高中外语课程中排在第三位,很多高中每周有4至6个小时的中文课程,一些学校的中文课程是仅次于英语课的第二外语。
记者:在推广汉语教学上您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顾安达:我们还要致力于使德国的教育系统全面接纳汉语,让汉语获得和其他欧洲语言的同等地位,要让社会认识到,对汉语学习付出努力和精力以及它所收获的成果远远超过学习一门传统意义上的欧洲语言——比如法语或西班牙语。要让公众知道,汉语不仅是有用并且引人入胜的语言,而且是可以学会的。掌握汉语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人们的视野延伸出欧洲大陆。我们还要为德语区汉语教学师资提供交流平台,支持在汉语语言及文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帮助中小学设立汉语教学课程,组织召开汉语教学领域跨区域专业会议及讨论会,提供关于汉语教学和课程安排的相关咨询。
记者:德国目前推广汉语教学有哪些困难?
顾安达:我对德国目前的汉语教学环境并不满意。欧洲的教育系统过于狭隘,总是以欧洲为中心。以德国为例,师资培训与德国教育的“联邦制”结构,给德国中学的汉语推广增加了难度。作为中学授课教师,除了教师资质外,必须具有两个专业的文凭。要找到一位合格的汉语老师成了一件难事儿。因为德国大部分汉语老师要么是汉学家,要么是签订特别工作合同的中国人,但他们都不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顾安达最后深情地表示,他最大的希望是,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德两国政府的支持下,汉语作为最丰富和最有吸引力的一种语言,能在欧洲大陆深深扎下根来。
【链接】
顾安达:1966年出生于慕尼黑。曾在中国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获慕尼黑大学对外德语教学硕士学位和汉语与汉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汉语教学中心主任。2004年至今担任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
具有丰富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出版发表大量有关汉语的文章译著。撰写《汉字的认知与教学》,编辑出版《简易汉德学生词典》,翻译著名编剧孟京辉的剧本《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