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双拥晚会、公安部春晚、文化部春晚和央视春晚,被合称为“春节四大晚会”,20多年来,已形成并存格局。但据新华社报道,今年这“四大春晚”只剩央视春晚一棵“独苗”,其余3台都将停办,该格局会被打破。
3家官办春晚一齐停办,显然跟荧屏节俭风的刮起有关。去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下发《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要求扭转晚会奢华之风、铺张浪费现象,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举办文艺晚会。在“节俭令”的背景下,许多文艺晚会、节庆演出或简办或被取消。而3大晚会停办,也延续了这一态势。
在网上,四大春晚“4减3”,受到网民的普遍认可。从舆情动向看,压缩官办春晚,契合民众期许。实际上,对于一些行业公职人员的敬业表现,公众都看在眼中,记在心上,没有必要再通过办台晚会,强制“植入营销”。
不可否认,拥有多年历史的3大春晚,都有着特定功能承载。和央视春晚的大众化比,它们更侧重于突出某些行政、行业的主题定位,也为公众呈现了不少审美杰作、文化精品。在当时的环境下,它们也填充了公众精神生活空当,营造了欢快的节庆氛围。
但在眼下,随着公众娱乐方式多元化,审美口味变换,电视春晚式微,这3大春晚的收视率近年来也不佳。更重要的,则是“官办”模式下,它们往往耗资不菲,造成的浪费不容小觑,而且还有模仿效应。
事实上,这也是官办春晚景况的掠影。近年来,很多地方、部门已掀起“晚会热”。许多晚会都是通过财政出资或资金摊派,支撑起大制作、大场面。舞台布景必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表演必请大腕,有的还竞相比阔气、拼明星、讲排场。大操大办下,制造的是“虚假繁荣”,损耗的却是公帑,以及政府部门的信誉。
有媒体曾报道,在国内演出市场,大型晚会动辄要花费5000万元以上,在经济发达地区,一台晚会可能会花费上亿元甚至几亿元。这与“八项规定”中厉行节俭、杜绝铺张的主张背道而驰,也难逃“公款追星”之类的诟病。正因如此,在近两年全国两会上,屡有代表委员呼吁,与其慷纳税人之慨,“烧钱办晚会”,不如买校车或建学校。
除了“烧钱”,官办晚会,通常也暗藏着腐败衍生的机会。因经费预算等前置性程序缺失,后续审计又不到位,在官办晚会中,账目虚开、吃回扣等乱象丛生。现实中,就有些官办晚会,台前是场面美学,幕后却是隐性的利益输送。
政府部门不得公款追星、办“春晚”,不只是中央的文件要求,更是现代政治伦理的要求。所有的公款均是取之于纳税人,因而也当用之于纳税人,而不应该让一些政府部门打着娱乐人民的名义,办晚会自我讴歌。
所以说,四大春晚“4减3”,不只是务实之举,体现了节俭,而且也是行政理念的纠偏,停办之后,反而社会效果更佳。
□佘宗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