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揭清朝"模范公务员"事迹 康熙曾赞"几尽完人"【2】

2014年01月21日13:21    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揭秘清朝"优秀公务员"事迹 康熙曾赞"几尽完人"

  看清朝官员如何被贪欲拖下水

  除了陈廷敬与康熙帝之外,小说里最鲜活的人物就是高士奇。他也是身在官场多年,还当过康熙的老师,极受皇帝信任。仕途的最后也是全身而退,平安终老。

  康熙为何对他宠爱有加?

  据作者总结,大概和他对康熙儿时读书启蒙的教育有关。当时康熙随便问到什么东西,高士奇都能对答如流。所以,康熙皇帝一直说,他学会读书是高士奇领他入的门径。“高士奇其实学问不深也不精,没有中过进士。但这个人很聪明,是个什么都懂一些的杂家,很能讨皇上欢心。又因他出身贫贱,康熙皇帝对他反而多了份怜爱之心,曾亲口说高士奇自小是吃过苦的,一辈子很不容易。”王跃文说。

  《大清相国》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应该还是书中描写的清代官场荒谬行径,那个时候有官员组织背诵“圣谕十六条”,也有地方官员的GDP冲动,地方官员为考评也会浮夸,地方官要想见到京官得打点门房,想升官得送钱等等。但王跃文却对媒体表示:“我没有考虑当下,更无影射的意思,所有素材都是从史料中来的。”

  《大清相国》里的大小官员,除了陈廷敬外少有全身而退之人。即便如索额图这样的皇亲国戚也人头落地,明珠这样的老臣也会被借着反贪的名义拉下马。昨天还是宠臣的高士奇,也会跟死对头陈廷敬一起被参告老还乡。小说既是写陈廷敬一生的沉浮官宦生涯,也记录了一个个官员如何被拖下水进入贪官的行列。比起托克维尔的学术型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来,这本好看的小说《大清相国》要更受广大公务员们的欢迎,当然,也更受普通读者们的青睐。 (据《东方早报》)

  对话王跃文

  制度建设很重要,但这同效法前贤,并不矛盾

  问:小说故事性很强,其中最好看的部分就是陈廷敬查案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多大程度上夸张甚至杜撰了史实?

  王跃文:我写的那些事情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有些是陈廷敬直接办理的,有些未必是陈廷敬亲自处理的。这并不违背历史小说创作的习惯。比如,陈廷敬受命督理钱法,史书有确切记载。比如,陈廷敬参王继文(时任云南巡抚)之罪确有其事,但派他赴云南实地查案是小说虚构。

  问:你写陈廷敬大半生内容,为何主要写他断案?

  王跃文:陈廷敬终身都是京官,没有做过地方大员。他虽是文翰出身,但又很有实干才能,不然像督理钱法这样具体的经济工作皇帝不会派他去管。可是,我写小说的时候就碰到一个问题,天天让他在户部或吏部衙门里坐着,天天替皇帝看折子,未免太没有意思了。所以,我派陈廷敬出差查案。陈廷敬虽没有到地方上任职,出差的事是常有的。从他诗文中可以看出来。他最得意的出差是随康熙皇帝南巡,饱览江南风光。有一年随康熙到了杭州,皇帝居然给他放假叫他去游西湖。但是,我在史料中看到,有官员跟皇帝南巡时偷买江南女子带回去享乐或送人,两江总督阿山同杭州知府陈鹏年有隙,故意命陈在钱塘江湍急处搭台供皇帝检阅水师。写小说,这些都是最精彩的故事。所以,皇帝给陈廷敬放假,到我笔下就成了皇帝命他私下巡访。

  问:陈廷敬某方面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官员典范,这样的典范有何现代意义呢?

  王跃文:我用小说讲述这位古人的故事,经常面临一个责问:难道我们这个时代还要提倡陈腐的清官意识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有些莫名其妙。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都知道制度建设非常重要,这是常识。但是,这同效法前贤并不矛盾。离开时代性不说,道德层面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

  《大清相国》节选

  主张“高薪养廉”的陈廷敬

  陈廷敬见刘相年在密奏上写道:“臣察访两淮浮费甚多,其名目开列于后。一、院费,盐差衙门旧例有寿礼、灯节、代笔、后司、家人等各项浮费,共八万六千一百两。二、省费,为江苏督抚司道各衙门规礼,共三万四千五百两。三、司费,为运道衙门陋规,共二万四千六百两。四、杂费,为两淮杂用交际,除别敬、过往士夫两款外,尚有六万二千五百两。以上四款,皆派到众商头上,每每朝廷正项钱粮没有完成,上述浮费先入私囊。臣以为应革除浮费,整肃吏治。”

  陈廷敬看完密奏,道:“皇上,刘相年这个按察使实在是用对人了。”说罢就把密奏奉给皇上。

  岂料皇上看了,摇头叹道:“刘相年这般行事,长久不得。”

  陈廷敬道:“相年确实太耿直了,但他所奏之事如不警醒,贪墨之风煞不住啊。”

  皇上不再说话,提起朱笔批道:“知道了。所列四款浮费,第二款去不得,银钱不多,何苦为此得罪督抚,反而积害!治理地方以安静为要,不必遇事就大动手脚。嘱你改改脾气,定要切记。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陈廷敬听不进月媛劝告,他想要么朝廷应厉行俭朴之风,禁止官员奢靡;要么增加官员俸禄,不使官员再起贪心。一日在乾清宫早朝,陈廷敬奏道:“臣以为,国朝官员俸禄实在太薄,很多官员亏空库银,收受贿赂,实有不得已处。朝廷应增加俸银,断其贪念。”

  皇上听着奇怪,道:“陈廷敬,朕觉着你说话越来越不着调了。你从来都是清廉自守,今儿为何替贪官说起话来了?”

  陈廷敬奏道:“臣只是想,听凭官员暗中贪污,不如明着增加他们的俸禄。”

  皇上道:“做我清朝的官就得清苦。朕早说过,想发财,就不要做官;做官,就不许发财。前明覆灭,百官奢靡是其重要祸源。”皇上说着,拿起御案上一个折子,“朕曾命人查察明代宫廷费用,同现在比较。账查清楚了,富伦你念给大家听听。”

  富伦这会儿已进京行走,着任户部尚书。他接过张善德递过来的折子,念道:“明代宫内每年用银九十六万九千四百多万两,国朝还不及其十分之一,节省下来的银子都充作军饷了;明代每年光禄寺送给宫内各项银二十四万多两,现在不过三万两;明代每年宫里用柴火二千六百八十六万多斤,现如今宫内只用六七百万斤;明代宫里每年用红螺炭等一千二百多万斤,现在只用百多万斤;明代各宫用床帐、舆轿、花毯等,每年共用银二万八千二百多两,现在各宫都不用;明代宫殿楼亭门数共七百八十六座,现在不及其十分之一;乾清宫妃嫔以下洒扫老妪、宫女等仅一百三十四人,不及明代三分之一。”

  皇上等富伦念完,说道:“朕可以清苦节俭,你们为什么做不到?”

  陈廷敬奏道:“皇上节俭盛德,胜过了千古帝王!但皇上是节俭了,下头不一定都节俭了,账面上的东西不一定就靠得住。”

  皇上听着更是生气,道:“陈廷敬,你如此说就太放肆了!”

  陈廷敬连声请罪,却又道:“臣的老家产枣,臣小时候吃枣,专爱挑红得漂亮的吃,哪知越是红得漂亮的,里头却已烂了。原来早有虫子钻到里头,把肉都吃光了。臣便明白一个道理,越是里头烂掉了的枣子,外头越是红得光鲜!”

  陈廷敬这话说了,一时殿内嗡声四起。那些平日暗自恨着他的人,便说他自命相国,倚老卖老,全不把皇上放在眼里,这话分明是变着法儿咒骂朝廷,倘若不治陈廷敬的罪,难服天下人。只有张鹏翮说陈廷敬这话都是一片忠心,请皇上明鉴。

  陈廷敬并不顾别人在说什么,仍是上奏:“皇上,如今一个知县,年俸四十五两银子。天下有谁相信,知县是靠这四十五两银子过活的?皇上不能光图面子上好看,那是没有用的。若等到天下官员都烂透了再来整治,就来不及了!皇上,咱们不能自欺欺人!”

上一页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