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似肉铺被指“恶趣味”
“试卖”时就有读者对“卖书送肉”的促销方式表示质疑:“这是卖书还是卖肉?书店成肉铺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此持反感态度,认为现在书都得搭肉才卖得出去了,本身就是种恶趣味,更是出版业的悲哀。
一位出版界业内人士说,包装和营销固然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但形式与内容之间必须把握平衡,过犹不及。把书和肉捆绑销售,在他眼里就属于“抢戏”,过度包装,让人“消化不良”。难保读者不会买椟还珠,取了肉票就此将书束之高阁。
据了解,《肥肉》从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至今,人们对它的议论和关注主要集中在形式及营销手法上。令人颇感遗憾的是,形式上层层堆叠的花样,在吸引绝大部分人注意力的同时,也遮蔽了这本书的内在意蕴。
故事读出人生 内容并不油腻
其实,这本以《肥肉》为名的散文集,内容却并不“油腻”。
该书由多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大奖的图书装帧设计师朱赢椿主编。从创意到成书前后历经5年。朱赢椿说,当初做这本书,正是想通过“一块肥肉”的故事读出人生、读出世象。
80多岁的京城吃货、著名出版人、《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在书中的讲述耐人寻味:“现在有些女士忌食肥肉,怕变胖。但我喜爱的女作家李碧华有一段名言:如果世上没有男人,女人根本无须在乎体重。作为男人,我很奇怪的是,60多年前,我在上海所见美女是极少减肥的。当年的月份牌中所绘美女也都是肥肥的。”短短一段描述,折射出不同年代女士对肥肉的心态。
在5年中,朱赢椿邀请沈昌文、钟叔河、麦家、蒋方舟、张嘉佳、那多、殳俏、刘晓庆、杨澜、陈丹燕、虹影、冯唐等百余位年龄在8岁至88岁的作家及社会人士,写下各自对肥肉的独特记忆。“深夜两点钟来到‘猪油捞饭’吃宵夜,一边吃一边听蔡澜说笑话,忽然觉得,有朋友真好”;“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人生就是五花三层”……在一段段的讲述中,“一块肉”的话题深挖出丰富而有趣的时代密码与集体记忆。而为该书撰文的所有作者的版税,将全部用于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改善伙食。
可观可触可感 拓展阅读维度
一本书不乏大家美文,为何偏偏要靠包装营销“肥肉”来抢眼球?
朱赢椿说,电子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纸质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他看来,纸书不会死,如何把纸书做出特点做出个性,做到电子书无法做到的,就是纸质书能否与电子阅读抗衡的关键。思考再三,朱赢椿决定把《肥肉》一书的装帧设计全部统筹到“体验式阅读”这个点上。通过可观、可触、可感的体验拓展阅读的维度。“传统意义上只作内容阅读的书,将越来越容易地被电子阅读复制或替代,而体验式阅读的价值,却是电子阅读无法企及的。”朱赢椿认为,体验式阅读可能是纸质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不是唯一的方向。
考虑到有人难以接受一块“生肉”模样的书,朱赢椿还在设计上动了脑筋,做出一版“双生封”:将书前勒口反折过来,并用内页提供的肉票贴纸进行固定,读者就可以得到第二个“更像书”的封面。朱赢椿说,当初决意做《肥肉》,是因为它的身上浓缩了太多人对时代的集体记忆。从物质匮乏的年代到现在,中国人对肥肉的感情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书的设计本身也扩宽了阅读的边界。( 记者 陈熙涵 见习记者 钱好)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