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内地学校国学教育遇冷 台国学教材进大陆遇尴尬

刘楠

2014年02月14日08:18    来源:CCTV《新闻1+1》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内地学校国学教育遇冷 台国学教材进大陆遇尴尬

  《新闻1+1》2014年2月13日完成台本

  ——台湾版国学教材进大陆

  (节目导视)

  解说:

  这是一套全新的中学生国学教材。

  台湾新竹女中 曲春美老师:

  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就是一部以探讨思想核心价值为纲要的读本。

  解说:

  它来自台湾,引进者信心满满。

  钱穆之子 清华大学教授 钱逊:

  台湾的做法应该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解说:

  两岸的文化同根同源。

  钱穆之子 清华大学教授 钱逊:

  一个国家的国民应该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

  解说:

  但教学体系似乎差异巨大。

  北京四中学生:

  我可能对这个不太会感兴趣。

  北京四中学生:

  我们这边已经形成一种系统,不是国学系统,但是是语文系统。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台湾版国学教材进大陆。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在节目一开始,我们一起来先做一道选择题,“有四则广告,如果找古代名人来代言,最不恰当的组合是什么?”四个选择,A 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B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C 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D 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你会选哪个?标准答案是D。因为在变法的时候,司马光和王安石他们具有非常南辕北辙的一些观点,他们争执起来,因此谈不上好朋友,也谈不上什么分享。

  刚才这道试题是出自我国台湾地区高中生参加国学考试的在高考时候的一道试题。在台湾有一套国学的传统教材,已经有60年历史。在去年的时候,这套教材被引进到大陆,在30个学校进行了试点的推广,现在推广的效果怎么样?学生们的反映又怎么样?我们今天的节目一起关注。

  首先我们还是关注这套台湾的国学教材,在大陆的课试里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短片)

  台湾新竹女中 曲春美老师:

  如何让现代人透过现代的思维能够得到身心的安顿呢?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就是一部以探讨思想核心价值为纲要的读本。

  解说:

  台湾老师讲解,专家探讨,学者观摩,这本在台湾有60年历史的国学教材被引进大陆的消息,去年引发了媒体的集中关注,而牵线引进此书的则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的儿子钱逊。

  钱穆之子 清华大学教授 钱逊:

  当时我父亲写《国史大纲》,其中就说到一个国家它的国民,应该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台湾的做法应该说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解说:

  巧合的是,台湾这套国学教材的主编是钱穆在台湾的学生,而引进大陆的负责人则是钱逊在清华大学的学生祝安顺:

  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 祝安顺:

  我们做这个事情的动力之一就是因为江湖太乱了。为什么现在传统文化像像有人形容的游魂,就是游走在大街上,没有地方安生,每个人说的都是自己心中所见的片面的传统文化的一面。

  解说:

  祝安顺说,大陆现在还没有一套统一的国学教材,而台湾则有系统的国学教育,这套教材经过了60年的沉淀,而引进大陆时,为了适应教学,中华书局还邀请知名专家专门做了多处细节修改,据了解,在全国有30多所学校引进了这套教材,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就是其中的一所。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学生 尕玛才仁: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但是我感觉我们比较缺乏的就是那种学习态度。我们玉树学生肯定不止我们这些吧,看那些贵州的同学,他们的学习就是比我们强。

  解说:

  这名同学正在利用所学的台湾版国学教材,动员玉树班和贵州班竞争,而两个班的学生分别是从地震玉树灾情和贵州贫困地区选拔来的援助生。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国学老师 辛丽艳:

  这一套书推行下去,就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课本。但是在之前,基本上像《道德经》、《论语》,作为统一的标准教材几乎没有,处于一个零散的状态。

  解说:

  辛老师告诉记者,以前她手中的教材,光《道德经》、《论语》就有无数个版本,教学很难,而这套融会贯通的国学教材,给她带来很大的帮助,不过,在实际的推行中也不都是叫好声。

  字幕提示:

  《台湾国学教材“水土不服” 首进内地课堂遇难题”》

  《“台湾国学教材武汉课堂难消化”》

  钱逊:

  国学教材进大陆,怎么会水土不服呢?我们多年来一直是讲两岸的中国人都是一个民族,同一个文化。

  解说:

  而以国学教育作为特色的北京四中,虽然一直参与这套台湾国学教材的研讨,但是他们最终只是购买了部分教材做参考,并没有采用这套教材。

  北京四中国学老师 李雄:

  四中老师上课永远不是唯教材去上课的,在国学还没有得到大家认同的前提下,一下子上来可能会更受不了,这样的话会导致更多的一种变相的教学。

  李雄老师上课:“冰心墓前三年未见子女祭拜”。

  解说:

  北京四中初中开设的国学课没有教材,教案是综合各种国学书籍,由教师自己拟定的。李雄老师说,他们已经在编定自己学校的教材,台湾教材对他们是借鉴,但并不会采用。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中学,国学课还未真正起步。

  主持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从台湾地区引进大陆的这套已经实行了60多年的台湾教材,它有上下两册,叫做《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上册主要都是要选读《论语》,下册主要选读的是《孟子》,还有《学庸》。我们引进过来之后,保留的是绝大多数,只是在名字上做了基本的调整,把“基本”变成了“基础”。另外,比如说台湾地区的教材里面会提到当下的一些人和事做例子,到了大陆之后,会根据大陆高中生的理解,选择一些他们能够理解范围之内的人和事。

  在介绍完这些教材之后,我们来电话采访一下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副院长。熊院长,您怎样看待这样一份在台湾地区已经60多年的国学教材进入到大陆这样一个现象?

  熊丙奇: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促进交流和借鉴,共同推进两岸的国学教育。但是在引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只注重引进,而不注重它的具体使用,比如在大陆怎样进一步编写适合学生的内容,还有增加加强队伍建设,以及转变老师和学生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引进的教材做到水土相服,而不是水土不服。

  主持人:

  您觉得这套教材能起到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熊丙奇:

  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知道国学教材是怎么编写的,他们是怎么做的。因为在我国大陆地区,虽然大家都重视国学教育,但是都停在概念上,没有具体的落实。

  主持人:

  好,谢谢熊教授,稍候我们更多的问题跟您连线。了解完熊教授作为一个专家怎么看待这套教材的引进之外,我们再看看教育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对记者说,受教材内容、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套台湾必选课的教材,在部分试点学校中是作为课余读物,教育部持赞同和支持的态度。也就是说台湾地区把它作为必读书,在大陆进来之后,它是作为课余或者选修的选择。

  在听完大陆方面对这套教材的看法之后,我们再听一听台湾人他们在受了一代一代这套教材的教育之下,他们是怎么看的,我们听一听台湾的电视主播卢秀芳怎么说。

  台湾中天主播卢秀芳:

  台湾的孩子从高中开始规定,都要读这套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就是我手上的总有六册,每三册是《论语》,一册是《孟子》,另外一册是《大学》跟《中庸》合在一块。我高中的时候跟着老师在学校学的,很持平地讲,遇到的都是好老师,认真老师,上起课来个个心有戚戚焉,这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经验里得到充分的经验,这是一种反刍式的教育,小的时候不懂,只会背,只会考试。但年纪越大,越能够体会,越想越有道理。几乎所有我们的人生困惑在这里面都有解答,比方说你要买房子,买哪呢?孔子早就说过了,里仁为美,所以房价再贵,商业区龙蛇混杂,风气不好不能住啊,要住要住文教区。

  主持人:

  这是一套好教材,但是就像刚才熊院长所说,这个好教材引进过来,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要让它水土相服,而不是水土不服,为什么?因为我们引进这套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借鉴之后是为了调整我们自己在国学的过程中有什么可以向他们借鉴的。接下来就是交流,而最终的目的是让教、学相长,大家都受益。好了,这是主观的想法,希望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但是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这套教材的推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继续关注。

  (短片):

  北京四中高中部学生 洪闽京:

  别人读英语,背单词。我觉得不差在这几分钟,早上我用这个来调整一下状态,让自己的心踏实下来。朱子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解说:

  北京四中高一的小洪,每天的晨读大多会选择国学经典,每周她也有一个下午的时间选修国学课。北京四中,从2006年开始就把国学课作为初中校本必修课,高中校本选修课,学校还成立了国学社和国乐团。

  央视记者刘楠:

  这里就是(北京四中)国学选修课的现场,其实学校有60多种选修课,竞争也很激烈,所以国学课为了吸引大家,名字还改成了“我们应当记住的那些人和事”。从选修的人数来说,只是有十几名同学,可能不是特别热。学校选修课最热的是什么呢?高一数学竞赛,包括模拟联合国,还有桥牌比赛。

  北京四中学生1:

  我报的积分不够多,我被调剂到这个课来了。

  记者:

  如果当时课程名字就叫国学课,你还会选修吗?

  北京四中学生1:

  我可能对这个不太感兴趣,因为本身我是一个理科生。

  北京四中学生2:

  从一个比较功利的角度来讲,也许是因为高考不考,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这边已经形成一种系统,不是国学的系统,但是是语文的系统,这样的东西,如果要求学校来放弃一种教学系统,然后来给我们传达另外一种系统,一定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我觉得。

  解说:

  前两年,北京四中曾开过一门关于论语的选修课,但是只有两个同学报名,今年只能取消。

  北京四中人文工作室老师 于鸿雁:

  最落寞的就是准备了半天,也提交了内容,然后没有一个学生去选。并不是说老师们不愿意开,可能很多时候实际上比如说本身的学科教学的压力也还是挺大的。

  解说:

  除了学生欢迎度的问题,师资力量缺乏也是困扰国学进课堂的重要问题。

  国学教育专家 朱翔非:

  教材不难设计出来,可是谁来讲?怎么样能把《论语》讲的很地道,能把里面的意韵讲出来?这样的师资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当开始对国学教师培养,这些不解决的话,瓶颈问题突破不了。

  解说:

  北京四中已经开始着力培养国学老师。现在,高中部的国学选修课大多由北大、人大的几名在校生客串教学,他们也是四中的毕业生。

  北京四中毕业生 段昊坤:

  有的时候我们学国学,孩子就会有孝道,显示出非常温和、敦厚。家长就会说不想孩子这样,希望孩子有一点闯劲,要有点狼性,有的可能会这么说,才能在现代这么激烈的社会当中竞争。

  解说:

  引进台湾国学教材的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同样面临着师资匮乏和课时不够的问题。

  辛丽艳:

  我就跟校长反映,(每周)一课时讲这些内容,讲不完,就是内容量太大了。

  解说:

  虽然课业紧张,但是很多孩子还是对国学课充满了兴趣。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杨华林:

  这是我写的加里宁的一句名言,我们必须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因为国学真的是能够感化心灵,能够启蒙我们的智慧。

  辛丽艳:

  他们非让我对,我下去给他们对了一幅,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我想了很久,我给他们对的是“乾坤无定泊,几度伤神,醉想今朝,莺莺燕燕,不亦快哉。”当时同学们给我鼓掌了。

  主持人:

  看完刚才这段在四中的采访,我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即便是在四中这样优秀的学生的学校里面,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对于国学的兴趣和热情并不是那么的高,我们刨除不管这是什么样的教材。另外一方面,我们结合社会上国学的热度来看,似乎在学校里面接受教育的这些学生,他们呈现的是冷,但是社会上似乎是热,怎么看待这个一冷一热间这种关系。接下来我们继续连线熊院长。熊院长,您怎么看一冷一热?

  熊丙奇:

  我觉得非常热是因为大家觉得,现在我国的学生素质还有所欠缺,希望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什么会冷呢?因为一旦进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大家就会遭遇到现实的困惑,这就是我国现在实行的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中学教育实行的是升学教育模式,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以及家长,都认为这个很重要,但是面对升学的问题就变得不重要,这些课程就被边缘化。

  主持人:

  如果刨除考试的因素,用它来作为各种各样的评价因素之外,国学到底有没有价值,在当下来说?

  熊丙奇:

  显然是毫无疑问的,是具有价值的,因为首先来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再一个,其中也有很多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究竟怎样让这些国学教育能够起到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提高的作用,实际上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单是开一门课程就结束,或者引进几本教材就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它是需要整体的系统推进。

  主持人:

  我能不能理解学生之所以,刚才在短片中呈现出来对于国学兴趣的冷淡,就是因为它和高考并没有直接挂钩,所才这样,可以这样理解吗?

  熊丙奇:

  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跟高考的关系,毕竟目前还没有纳入高考体系。第二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学校里面还没形成这种氛围,包括老师可能并不一定具有这样的素养,教育教学,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主持人:

  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一开始您马上提到,台湾的这套好的教材可能在我们这儿会有水土不服的看法。

  熊丙奇:

  是的,如果评价体系不改,如果我们整体的办学氛围不变,来了一本好的教材,但是教材可能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主持人:

  如果我们一方面想从这套好的教材中得到我们需要得到的,另外一方面,也不会对我们现在的体系再有太大改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最大的受益,您觉得有中间之道吗?

  熊丙奇:

  我觉得目前来看还是有办法的,首先来说,我觉得应该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另外,要组织有关的教师、家长,还有社会人士共同对适合我国大陆地区的学生的国学教育的教材、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探讨,这样的话可以在学校里面建立选修课体系,同时,社会的志愿者或者关注这样教学的人也可以参与进来。

  主持人:

  不知道您了解不了解,引进半年多来,这30多所学校对于这套教材的反映是什么样的?

  熊丙奇:

  应该来讲,存在着也是一冷一热的问题。一个是引进方比较热,推动方比较热。但是学校内部来说还是相对比较冷,为什么会冷呢?就是学校校领导、老师实际的困难,他认为占我的课时,而且不会在高考体系中评价显现出来,另外,家长也觉得学生学一学是好的,但是花太多的时间可能得不偿失。

  主持人:

  好的,谢谢您熊先生。

  国学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面到底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国学在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它到底应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接下去我们会继续探讨。

  (短片)

  辛丽艳:

  校长中在电话中让我即兴背《藤王阁序》,不久之后我就有幸教授国学。

  解说:

  面试中,由于能熟练背诵《藤王阁序》,这个外地不出名院校毕业的年轻人被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一眼相中,专门在学校教授国学。

  辛丽艳:

  有学生放了一个屁,全班都笑了,我就想到《笑林广记》里的一个笑话《屁颂》,从前有个书生老考考不上,但是他善于逢迎巴结,有一次他的考官就给他监考,也是突然放了一个屁,他马上文才就来了,他说伏惟大宗师,高耸金臀,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麋兰之香。”梁启超就说把它称为痛苦中的小玩意。它可以慰藉生命,就是让生命有一个宁静的安放。

  解说:

  班上的杨华林是从贵州贫困山区选拔来的援助优秀生,常会托辛老师帮他买国学书籍,回贵州老家他还会给大家展示他的国学功底。

  杨华林:

  他们在家,小学的同学都没学国学,我觉得回去特别有趣的就是每年我们村里的对联,几乎都是我自己给他们写的。

  解说:

  最近,北京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提到,从2016年起,高考语文分值将从150分提高到180分。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学生:

  我觉得有必要把国学作为30分考分点得分,加入(高考作文)其中。

  解说:

  但是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朱翔非:

  国学课是双刃剑,因为国学本身带有相当自由的程度,而且这里边培养的是一个人终身的安身立命的精神的养成。如果就像我们过去讲的,把它变成一个应试教育的话,也会让学生失去一部分兴趣。

  解说:

  在钱逊教授眼中,比具体操作更重要的是顶层设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还专门拿出了刊发三中全会报告的报纸。

  钱逊:

  这次三中全会提出一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思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国学)要不要进课堂?学校里面要不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

  解说:

  钱逊建议,在重视国学的观念深入人心下,可以在师范院校专门培养国学师资,开设中华文化的基础课程,统一教材的修订工作。

  字幕:国学是什么?

  小学生:

  国学就是教我们一些孝顺礼貌,仁爱和交朋友的一些道理。

  小学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几句话说的是要有礼貌,不要乱动,乱说,乱听,乱做。

  主持人:

  与台湾地区的这一套标准的教材有近60年历史不同,大陆地区在国学是什么,学国学为什么这些问题上还没有取得一致,从教材上来看,我们现在有点和块,但是系统性方面明显是缺乏的。对于国学到底应该怎么教,到底它的出处,出口到底应该是什么,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教育部的前发言人,现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微博上就有一个倡议,说在小学,英语课就别学了,增加国学的教育。另外我们也看到,人教版传统文化中小学实验课本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建说,全国多个地区几乎同时削减高考英语分值,将其转给语文和文理综,而当代语文教学中,现代文考试内容几近极致,开发空间有限。前期呼声日涨的国学内容进课堂,如果成为现实,广博的国学文化必将是高考分值流向的最大可能。其实不管国学到底是什么形式出现,不管学的是什么教材,最重要的是国学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接地气,要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内心,而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去传颂。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