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下午,岳南作品《南渡北归》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相关领导出席该活动。提及这部作品的成书过程,岳南感慨的说,他曾为此多次去西南边陲实地采访考察,搜阅近千万字珍贵资料,成书历时八年。而这些年自己作品虽多,但多数写的并不好,今后他会更加努力,为祖国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创作《南渡北归》历经八年 曾去西南边陲实地采访
岳南的《南渡北归》最初于2011年出版,此次推出的是大字修订版。本书全面描述了关于20世纪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等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变迁,讲述他们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
相较岳南之前出版的《陈寅恪与傅斯年》,这本书人物更多、规模更加宏大。提及成书经过,岳南不无感慨。他回忆道,为写作此书他曾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搜阅近千万字珍贵资料,期间大致经历八年时间,“当时我离开北京去考察是2003年,非典已经开始,我到了成都那个地方,人家听说我来自北京,差点都不让我进。”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发表中肯意见,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梁鸿鹰尤其肯定了这部书的历史价值。在他看来,此作品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以及当时这些大师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及后来各自的人生之路。能够通过表现人物的民族精神,反映出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东西。
“《南渡北归》写历史人物有考证有依据,作者也赋予了自己的立场与判断,目前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到了最危机的时刻,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很多有益启示。”梁鸿鹰称。
人生经历:曾做过代课教师 读书期间多次向莫言请教
出生于1962年的岳南是山东诸城人,曾经做过小学代课教师,也曾经跟随村中一个老艺人学习评书演艺,因此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评书的影子,在创作《南渡北归》时便是受到《水浒》写作方法技巧的启发。
1994年,通过不断的努力,岳南就读于就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班。岳南介绍,当时他曾先后师从王愿坚、童庆炳等教授,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师弟,在读书期间也多次向莫言请教。之后不久便创作了影响颇大的《风雪定陵》。
从岳南首次尝试创作开始,迄今已有20余年时间。自90年代以来,岳南著有考古、历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复活的军团》、《千古学案》等十二部作品,并写有《南渡北归》、《李庄往事》等纪实文学十部。其中《南渡北归》等十余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等文字出版。2011年,岳南受聘为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
提及自己的创作成果,岳南称,这些年虽然作品很多,但多数写的并不好。如果没有诸位师友的提携,就不会有自己还算小有成就的今天,以后会再接再厉,为祖国文化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