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低头族”的你,爸妈会用微信吗?如果不会,你会教他们用吗?有这样一个小伙子,过年时给爸妈买了个智能手机,但爸妈不太会用微信,他手绘了《微信使用手册》,现在父母可与他微信实时联系。昨日,手绘“微信手册”在网上疯转,近万网友转发并点赞,网友们说,大家被小伙的孝心感动了。(2月26日《武汉晨报》)
一张手绘的《微信使用手册》,可以说是“满满都是孝心”。在“常回家看看”日益稀缺,人情逐渐冷淡的今天,确实需要通过工具性的东西来进行补强。有人说,孝道不在朝朝暮暮,不在时刻相伴,那是一种责任推脱。因为只有孝在当下,才能不留下遗憾,已经到迟幕之年的父母,已然等不了未来的时光。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就是“让孩子们听听他们的唠叨”。
我们已经进入了“未富先老”的老年社会,空巢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一项调查显示,空巢老人中近九成老人自认为衰老无用,八成有孤独感,七成有焦虑抑郁情绪,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2013年,来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我国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万,成为自杀率最高的一个群体。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目前南京老人的空巢率近40%,由于情感孤寂,近三成空巢老人有自杀倾向。面对处于如此状态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将如何感想?
不在身边还情有可愿,但这并不是不关心老人的理由。其实,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下,“精神赡养”并不难实现,一个电话,一次视频,一条信微,都可以解决与孩子见面说话的诉求。“常回家看看”也不需要千里奔波,科技已然将世界变得很小。空间的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心灵的距离才是要命的病灶。只要孝道依然还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信仰底线,那么一切所谓的羁绊都不成其为困难。即便在孝道稀缺的年代,依然有“白领辞职回家伴双亲”的感人事迹,也有“背母上山游、推母全国游”的孝道表达。当“常回家看看”都变得可遇而不可求时,只能说当今很多人,对于孝心之念缺少尊重与力行,为人子女已少了对孝的敬畏。
孝乃常伦之首。孝道的下滑其实也是社会道德的崩塌。自然,提升社会道德尤其应从孝道构建入手。手绘《微信使用手册》的意义在于,首先补强了对于工具化手段,使老人们能够在科技的帮助下,更好的感受其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其次其有很特别的象征意义,当微信作为年轻与时尚的标志之时,在这场全民盛宴中,老年群体却被排斥在外。手绘《微信使用手册》则起到了一种提示作用,告诉所有人不能忽视这个群体的存在,并因为工具性的完善而让老人们不再空虚。再次,《微信使用手册》诠释真心孝道,只有心中想着父母,心存孝意才会考虑到如何更好的尽孝,如何更好的实现孝的途径。
心中有孝才能实现形式的升华。曾有一个孝心人士描绘了这样一种感人的场面,那就是他每天都要定时给独自一人的母亲打个电话,无论再忙也从未间断。结果有一天他因为应酬而喝醉了酒忘了打电话,结果让母亲整夜都没有睡着觉,他知道后愧疚不已,从此后他发誓,无论再重要的事都不能耽误“每天一个电话”。如此看来,我们尽孝不需要多么庄严的形式,只要你无论身在何处,都想一想,此刻在远方的双亲们,此时在干些什么,然后给他们发条微信,那该是多么温暖的场面。(堂吉伟德)
作者: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