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曹雪芹或据江南"花朝节" 虚构出大观园"女儿节"

孟晖

2014年03月04日11:26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曹雪芹或据江南"花朝节" 虚构出大观园"女儿节"

  孟晖 达斡尔族,作家。曾留学法国,著有《画堂香事》等,译有《西洋古董鉴赏》等书。

  《全宋词》中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如王安中这一首咏迎春花的《蝶恋花》:

  雪霁花梢春欲到。饯腊迎春,一夜花开早。青帝回舆云缥缈。鲜鲜金雀来飞绕。

  绣阁纱窗人窈窕。翠缕红丝,斗剪幡儿小。戴在花枝争笑道。愿人常共春难老。

  词的上阕咏赞正月里开放的迎春花,金黄色花朵满满的缀在长枝上,仿佛伴随青帝回舆的群飞仙雀。下阙却写到一项美好的闺中风俗:女性们利用各种颜色的布帛或丝线制成小小的春幡,系到迎春花的花枝上,祝愿人生与春天都能够长久的灿烂。

  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有一项美妙的节日习俗“赏红”。清人顾禄《清嘉录》中“百花生日”条就记道:“(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清俗纪闻》“花朝”条有更详细的解释:“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称为‘花朝’……此日,将平时贮存之裁衣余剩各色布帛小片束于园中树枝上。据传能使花美、果丰。”传统女性善于持家过日子的本领真是贯彻到每一个细节。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阴历二月十二日定为花朝节,是“百花生日”。过生日嘛,寿星总要打扮得漂漂亮亮,于是各家女人就把过去一年裁剪中剩下的零星碎布头黏或系到花枝上,既为派不上实际用场的布绸废料寻个体面的去处,又不花一分钱就向大自然卖了个人情。

  王安中咏迎春花的《蝶恋花》词揭示,类似的“赏红”活动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不过活动举办的日子不是在花朝节,而是在时节更早的立春前后。众所周知,在南北朝时代,形成了立春日戴花胜的风俗,女性在这一天要用帛或纸剪成燕形,簪在髻畔。到唐代,则改为戴春幡,无论男女老幼,立春当天都要在头上插戴绫罗彩纸剪成的小幡。据王安中词意则可知,入宋以后,戴春幡的活动还延伸到花枝的枝头,女性们会把巧意剪、编的各种颜色的小春幡系到树枝上,让花木与人一起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地迎接又一轮春天的来临。

  不难推测,随着岁月的进展,立春日让树枝也与人一样戴春幡的风俗逐渐变化,转为二月十二日“花朝”之节“赏红”。立春时节仍是冬季,大部分花木都是光秃秃的。相比之下,阴历二月中旬,长江以南百花齐放,此时在蕾卉争妍的花枝上系些缤纷的彩条,效果自然更为悦目。

  喜欢《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小说中随手带过的一个情节: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按照古老风俗,在“芒种节”这一天“祭饯花神”。因为“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花神退位”,于是包括凤姐李纨在内的年轻女子们一起上阵,采下花枝、柳条,用巧手编出玲珑的小轿子、小马匹的造型,通过彩线吊挂在花枝下;把彩绸彩绢剪成各种小旌旗、小幡条,同样以彩线系到花枝上,让花神可以有体面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地回归天上。

  小说的描写异常美丽,不过,在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如此的“芒种节”的记载。很可能,曹雪芹是根据江南“花朝节”“剪彩赏红”的真实风俗,为大观园里虚构出了一个韶光灿烂的女儿节。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