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的一篇题为《中国晚白垩世第一件反鸟》的文章,近日发表在3月出版的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上。这一名为楚雄微鸟的化石,是我国首次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鸟类化石,同时也是首次在我国南方发现的中生代鸟类标本。这一发现,扩大了我国中生代鸟类的时代和地理分布范围。
反鸟类是中生代物种数目最多、地理分布范围最广的中生代鸟类支系。然而,此前,反鸟类的化石仅在我国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内蒙古和甘肃省的早白垩世地层中有过报道。
201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晚白垩世的江底河组中发现一鸟类标本。详细的研究显示,新鸟具有典型的反鸟特征,同时其独特的跗蹠骨和脚趾形态区别于已知的其它反鸟,表明其代表了一反鸟新属种。
据文章第一作者王敏介绍,新鸟个体微小,其肱骨长度不到20毫米,小于所有已知的反鸟。而在演化的过程中,反鸟的个体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新鸟个体大小不及同时代反鸟的五分之一。因此该发现丰富了人们对晚白垩世反鸟个体大小多样性的认识,据此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楚雄微鸟。(记者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