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股“最炫文言风”的活动在某社交网站兴起,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其内容集纳了众多网络流行语,甚至还涉及诗歌、歌曲等文艺作品。一时间,网友兴致高涨,纷纷开启文言文模式。更有网友抛出攻略,给出速成古代文艺青年的三步法。而在这股“文言神翻译”风潮引发热议的同时,“古典文化回归”的话题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
吸引眼球的文言“神翻译”
“富贾,可为吾友乎”,“吾与友皆愕然”。初一看这样文绉绉的两句话,有点不知所云,但“翻译”过来便一笑皆知:“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文言神翻译”的风潮首先开始于把网络流行语译成古文,聪明机智的网友发挥出持续的热情,创造出一大堆令人瞠目结舌的文言翻译。
比如,“女汉子”被翻译为“安能辨我是雄雌”,“何弃疗”被翻译为“汝何如停疗”;“膝为矢所伤”其实就是之前常常被大家拿来开玩笑的“膝盖中了一箭”,而“缺爱”则被幽默地认为是“寡人倍感爱之所失”。
甚至还有网友自创夫妻吵架的古诗对话版本:妻子:日照香炉生紫烟,你与何人在聊天?丈夫: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普通一女孩。妻子:万水千山只等闲,微信闲扯这么甜?丈夫:日出江花红胜火,我俩只是谈工作。
这股被叫做“最炫文言风”的网络热潮发酵至今,已在新浪微博累积了将近30万条的讨论。有媒体概括,这波“文言新用”的最大特点,是把当下的很多网络热词直接翻译成了文言文,而且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迅速引起年轻网民的兴趣。
不仅如此,这股文言翻译旋风也席卷到英文,在第54届格莱美颁奖礼上,阿黛尔演唱的大热歌曲《Someone Like You》(像你一样的人)被文言翻译后,题目成了颇显古风的《另寻沧海》,歌词使用了工整的句式和凝练的笔法,不仅有“已闻君,诸事安康,遇佳人,不久婚假”的叙事句,还有“勿须烦恼,终有弱水替沧海,抛却纠缠,再把相思寄巫山”的抒情句。让人不禁赞叹古汉语的魅力。
乐此不疲的文言游戏
事实上,这种对文言文的“把玩”由来已久。“没有中文八级的功力,还真是写不出结构如此整齐的语句。中国古语文化博大精深,看了这些神翻译,真的有一种想要重新学习古汉语的冲动。”有网友感叹。
“其实我们平时下了课,也会偷偷写这样的文言文段子玩。”就读于浙江某中学高二的刘同学说。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韩国留学生裴昇玹认为,古代汉语具有现代汉语无法取代的魅力和作用:“我平时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发现,常常是一小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就变成很长的一段话,它(文言文)把最丰富的意义蕴含在最精华的字句中了。”
“将英文甚至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是一种形式上的转换,是网友寻求审美变化的一种方式。”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建明院长表示,“在这个浮躁的商业社会,能静下心来研究句读间的古汉语章法,已经实属不易,对于这样的翻译,我们应该多给予一些鼓励与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的朱杰人教授同样认为,应该给予这股文言热潮正确的引导,“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年轻人对文言文的热爱,说明好多人认为已经死掉的文言文在当今社会仍有生命力,年轻人可以借此回顾的文化传统、领略民族语言文字曾经有过的美。”
娱乐背后的冷静思考
“多数的‘翻译’,其实就是搞笑,根本不算文言文,更接近装腔作势的甄嬛体。”在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看来,好些人为赶时髦而创作的文言文或者律诗都大有问题,根本谈不上古典文化的回归。他说,浅尝辄止终究实现不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则表示,对这种现象“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做好引导,而非一棍子打死”。他认为,如果说此前“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网络热词展现的是普通网民低层次的消极性创造思维,那么“最炫文言风”的层次似乎要高一些。“这是一群具有一定文化层次、有一定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网民,在展示语文智慧。”在他看来,虽然网民的目的在于娱乐和游戏,而非语言创造,但“最炫文言风”在娱乐的同时,也展示了古汉语的魅力,可以唤醒人们对母语的重视和对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石定果则看到了这股“最炫文言风”的出现与社会环境的相关性。“使用文言来写作,看上去显得十分风雅,有涵养,也迎合了小众文化的氛围。”但她同时指出,不少影视剧中存在着对文言的错用,如“你的家父”、“我的令尊”等,很容易误导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每个人都要善待和爱护汉语,尽量规范地使用它。
尽管目前众人对这股“最炫文言风”褒贬不一,但是仅仅凭借一次网络狂欢就谈古典文化的回归,肯定是夸大了它的作用。通过它而激发我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从而给予古典文化更多地关注和支持,或许才是这阵风的最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