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下午,首届腾讯文学奖在北京颁发。获奖者之一、知名作家苏童发表演讲分享写作经验,并讲述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理解。在苏童看来,写作的能源就是记忆。而当年盛极一时的“先锋文学”并非群体性写作,尤其自己在后来的创作中,离“先锋”这个江湖越来越远。同时苏童表示,在创作中其实很少有人会真的把取悦市场、读者作为写作目的。
作品改变电影曾获奥斯卡提名 谈写作:能源是记忆
出生于1963年的苏童是当代知名作家,曾著有《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等书,当年更是因小说《妻妾成群》而名噪一时,这部作品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13年,苏童以一部《黄雀记》回归读者视线。苏童告诉大家,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确会带来很多利益,但不是作家必然要考虑的、主动性的选择,“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当然可以尝试,口碑不好也没关系,因为影视产品属于导演或某家公司,并不能代表我。”
当年“先锋文学”作家群体曾风行一时,创作几乎均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晚期,苏童亦被认定属于其中一员。但苏童表示,他们并非群体性的写作,之所以在某些创作特征上有些吻合,可能源自对当时已有文学秩序的反叛与颠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写作其实都发生了一种变化,“尤其在后来的创作中,我离‘先锋’这个江湖已越来越远。”
“写作的能源其实就是记忆,关于时代、社会。”具体谈到创作,苏童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并将之形容为“百宝箱”,认为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压箱底的记忆,或许是一个小城市,一条街道,而此前在苏童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香椿树街便属此类。
在苏童看来,当一个作家把写作作为职业时或许很难秉持同一种创作精神。随着年龄增长,作家本身会对作品空间有所拓展抑或后撤,“我在写作的姿态上出现‘后撤’,现在写出‘爽’的作品是我的美学诉求。而事实上,很少有人会真的把取悦市场、读者作为写作目的。”
论现实主义文学:描写生活的小说未必描写现实
一般来说,当人们想到现实主义文学的时候,注意力会集中在“现实”两个字上,认为应当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真情实境。但在苏童看来,一部描写了生活的小说未必描写现实。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总是闪烁不定,处于和大家‘捉迷藏’的状态,不容易被发现。有时作品描写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误会,即作者描写的现实是对于真相的理解,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在苏童眼中,好的现实主义作品绕不开“当下”,但并非把读者带往熟悉的、喧嚣的闹事,而是将一个偏僻、遭人冷落的地带展现在公众面前,从那里能发现某些被遮蔽的小事物,而这才是生存的真相。
苏童以短篇小说《一台巨大的收音机》为例对此进行解释。在这部作品中,一对喜欢古典音乐的中产阶级夫妇买到一个能收听类似隐私的机器,了解到不少颇为体面的家庭的难处和问题。在苏童看来,这个小说在大意义上象征写作文学时代的“现实”,一个作家的写作有可能便类似这种收音机功能,即“让人们听到最神秘的、室内的声音,是一个作家生命中所作小说的真相之一。”
此外,苏童还表示,小说的现实很像开放的建筑工地,通过多重地读者参与、批评家阐述可以得到扩大与再生,极具延伸性,“今天的现实一定会成为明天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