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一些读者正在读书 人民网 杨铁虎/摄
人民网北京4月9日电 (易潇)三联韬奋书店于4月8日晚起试行24小时营业,首日销售额一万四千元,崔永元、胡一虎等名人表示支持。三联书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家园”,但面对来自网上购书的压迫与24小时营业的负担,韬奋书店未来之路仍存忧。
24小时营业受欢迎 各界名人表支持
当不久前三联韬奋书店在豆瓣网上发布“深夜书房”体验交流公告时,崔永元、《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等人就已经纷纷点赞转发。“很怀念台北诚品到了十一二点还有很多人聚集在书店里专心阅读的情景,希望北京也能有这样的属于爱书人的天地。”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4月8日晚,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也加入了夜读的队伍。“我对24小时书店很有感情,在台湾就经常半夜去诚品书店,听说三联韬奋书店要24小时营业,就专门赶过来以实际行动来支持。”胡一虎说,他已经发短信告诉女儿,要到这里来给她选一本书。
首日销售额一万四 赔钱亦会坚持
三联书店负责人表示试运营首日销售额大致在一万四千元左右,据总经理樊希安介绍,三联书店筹划24小时营业的想法其实由来已久,“直到去年,国家出台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韬奋书店得到100万资金支持,加上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政策免除实体书店增值税等,三联每年盈利收入有100万。而试行24小时书店恰好需投入200万。加之交通愈加便利客流骤增,周边文化商圈逐步成熟,我们觉得条件已经具备了。”
“钱对于三联来说不成问题,即使赔钱也会坚持下去。这次行动主要注重社会公益性,要回馈读者,绝非一般的经济效益可衡量。”樊希安表示说。
另外,三联书店表示试营业活动期间,对于深夜到店读者有打折、满赠、换购、返券等多项优惠措施,楼上雕刻时光咖啡店也联动通宵营业。
被称为知识分子精神家园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1948年10月三家书店全面合并,在香港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管理处。1949年3月,总管理处迁至北京。
三联书店以其出版高品位的人文科学专业图书和社会科学的译著图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受到读书界的广泛尊敬,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另外,一批脍炙人口的书籍也是出自三联书店,像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金庸全集》(2002年金庸修订后改为广州出版社出版)等。
季羡林曾在一篇名为《我心中的三联“店格”》的文章中写道:“我,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经过了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把我心目中三联书店的“店格”归纳为八个字:清新、庄重、认真、求实。
能否禁受考验 未来之路存忧
虽然三联韬奋书店表示钱不是问题,也为此做了大量准备,但这条24小时不打烊的路能走多久仍值得关注。最早运用24小时营业获得成功的当属台湾诚品书店,他们在台湾获得极大成功之后,开始进军香港和内地。在进驻香港时,也选择了24小时书店模式,可往往凌晨过后,大部分读者还是会被地铁末班车带走。因“水土不服”,一个月之后,香港诚品书店决定取消通宵营业。2003年,上海思考乐书局浦东八佰伴店也尝试过24小时营业,开设之初即成为媒体和读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开业一年半之后,因难以承受巨大的亏损而最终被迫关门。
如今,三联韬奋书店希望籍此为传统书店寻找突破口,但仍需禁受市场考验。首先,“末班车”会带走多少读者,末班车之后还会有多少读者留在店里?毕竟北京之大远非台北可比;其次,三联书店是做好了市场培育期准备的,但这个培育期需要有多长,在一番热闹之后是否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呢?第三,北京的读者是否会适应这种夜间阅读的习惯,也需要市场的检验。这些,都是我们将拭目以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