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对中国伞王进行修复 余朱玉 摄
经过八位民间艺人历时月余的精心修复,享有“中国伞王”之誉的分水油纸伞于近日重焕光彩。1993年,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厂利用88根老松为伞托、36根大小一致的竹子为伞骨、1800张皮纸为伞面、耗油200余斤而制成这把巨伞,曾两度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关注并发出入围参评函。
泸州分水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8年,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一个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技术,其传统制作技艺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中国伞王便诞生于此,当年,该厂的傅祥林等6位民间老艺人用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工艺,历时4个多月,经70多道工序完成了中国伞王的制作。这把巨型油纸伞撑开直径达12米,下方可容纳300人。由于体型硕大,伞王出行,至少需要近30人才搬得动。
今年3月,分水岭油纸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同时,《泸州油纸伞》已正式入编2013教育部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美术》下册成为四川省的教材。为让曾经的中国伞王重焕光彩,从今年3月开始,分水油纸伞厂对21岁高龄的中国伞王启动修复工作,历时月余完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