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满堂在中国电视剧界享有很高声誉,其最大的特色是创作自成体系,绝不随波逐流,拒绝做迎合收视率的“生活搬运工”。《大工匠》、《家有九凤》、《闯关东》、《温州一家人》、《钢铁年代》等等,高满堂的作品总是把目光投向大时代的小人物,充盈的浪漫情怀扑面而来,平民剧屡屡被写出非凡的史诗味道。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大河儿女》又是这样一部高满堂风格鲜明的作品。他本人就像剧中人物那样,不理窗外已是快餐遍地,坚守着老手艺人的传统谋生技法,采风、采访、长久的实地生活,用“笨办法”夯实一个个过目难忘、栩栩如生的人物。高满堂不无忧虑地说,“故事在疯跑,人物看不到”,这样的作品已然成为市场主流,他既做不来,也看不懂。
谈创作缘起
老拿糙饭给大家吃不行,也要有细粮
北青报:《大河儿女》讲的是中原文化的故事,您当初是怎么选中这个题材的?
高满堂:老拿糙饭给大家吃不行,也要有细粮。我写了这么多戏,回过头来看,文化的支撑、人性的支撑是在中原。可是我们的影视作品却鲜少触及,有很多东西仍待挖掘。《大河儿女》就是要带观众回到这片土地,透视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寻找支撑我们的精神脊梁、文化根脉。
北青报:《大河儿女》里的“龙凤盘”很吸引人,这是真实存在还是艺术杜撰?
高满堂:中原文化是个大概念,写这部戏我一直想找个具体的文化符号作为突破口。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人,叫任星航,是钧瓷艺术大师。他祖上多少代都是烧钧瓷的。他家院子里就有四孔窑,他还有一个钧瓷博物馆,里边好东西太多了。在他的钧瓷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个盘子,那上面的花纹像凤凰一样,美丽绝伦,任星航告诉我这叫凤盘。可有凤就得有龙啊,我问他龙盘呢?他不好意思地说:“确实有,但龙盘一般,没摆出来。这就是钧瓷的遗憾吧。”
你看,精品永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在这个凤盘已成为稀世珍宝,故宫出高价收藏,任星航都不肯出手,多大的人物要看这只盘子,可以,但必须到家里来看。《大河儿女》中那对“龙凤盘”就是从这个宝贝凤盘演化而来。
谈创作秘诀
不愿写千军万马,我愿意写一滴水折射阳光
北青报:您的电视剧总是在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往往这个小人物又随着剧情的进展蜕变成大英雄,《大河儿女》也是如此。您为何对此情有独钟?
高满堂:无论是大历史、大题材、年代戏还是历史戏,都不要追求场面上的、气势上的那种虚张声势,而要更聚焦人物的心灵轨迹。题材再怎么大,我肯定落笔在一个小人物身上,借大历史写小人物,我不愿写千军万马,我愿意写一滴水折射阳光,我永远愿意去折射而不去直射。《大河儿女》中贺焰生、叶鼎三他们就是这样的角色。就是这么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手艺人,生活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身不由己地被推到了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从而才会有一段精彩而又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谈业界弊病
故事在疯跑,人物看不到
北青报:您认为中国电视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作为一个过来人,您有什么建议?
高满堂:我们电视剧最大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故事在疯跑,人物看不到,可以摆在画廊里有陈列感的人物形象几乎看不到。还有就是原创少,因为原创很辛苦。写原创作品需要有独特的自我、独特的发现、独立的意识,以及独立的叙事手段,也恰恰是这些构成了编剧们向前行进的门槛。我们不能“吃快餐”,要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浸泡中寻找感觉。有些编剧可以关在屋里写,我不行,我需要去采访当事人,去体验生活。这次的《大河儿女》,采访量就非常大,需要见很多相关手艺人、专家,以及当年见证者的后人,还要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我才会体会到这些人真实的情感,才能创作出真正需要我们传承的精神来。(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