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评《舌尖2》周播模式:精耕细作拼质量

2014年04月28日08: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舌尖2》周播:精耕细作拼质量

  观众大呼不能一次嗨个够,看着不过瘾不解渴——从4月18日开始,吊足观众胃口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以周播的形式开播。而面对周播,观众表现出各种不适应。

  在日前《舌尖上的中国2》的首映式上,节目组特地准备了两段片花让大家先睹为快,但媒体一心想的却是提前从主创那里挖出更多的猛料。经过一番保密培训的主创们警惕性超高,一上午都是台上台下在斗智斗勇。

  没几个人愿意去看一场知道结果的比赛。战线拉得越长,意味着防止“剧透”的任务就越艰巨。关键是,对已经被荧屏饕餮大餐宠坏了的中国观众来说,每周一集的节奏就像刚尝了几口开胃菜就被赶下餐桌一样难受。几十年养成的收视习惯,哪是说改就能改的?

  中国观众对周播剧的认知,大多来自这些年奋力追赶韩剧美剧的经历。这一模式在欧美和日韩地区多年来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其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边拍边播”,每周播出一集或两集,根据收视情况随时调整剧集内容走向以形成最大播出效应。刚刚完结的《来自星星的你》,就让每周的播出日变成“星粉”们的节日。

  但在国内,周播剧俨然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文化贫瘠的年代,内地电视剧也采用过周播形式,《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经典之作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万人空巷的播出效果。不过随着电视产业的繁荣,制播关系和审批制度的制约,以及各家卫视为收视争夺打响的系列战役,观众已经被动辄一天两集甚至三五集的海量供应撑大了胃,再加上发展越来越迅速的网络视频点播平台,让有了大把选择的观众被牢牢圈在电视机前,等待一周一集不怕晚的“好饭”,难度越来越大了。

  2011年年底,受限娱令影响,一些电视台开始尝试周播剧,可对于产能过剩的国产剧来说,“饥饿营销”的结果不是因收视惨淡遭遇“腰斩”,就是在口碑上乏善可陈。电视剧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向被公众以高大上的名义敬而远之的纪录片了。

  在纪录片发展较成熟的欧美国家,周播是惯常做法。这种播出方式,可以使“舌尖”这一公共话题持续发酵,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观众也可以有一周的时间跟亲朋好友交流、回味。但这个美好初衷将要面对的风险还是很大。正如创作者所说,开拍时该片并没有做周播的设计,只是开播前在某些结构和镜头上做了一些微调,而真正意义上的周播剧,最迷人之处在于它始终能和社会话题同步,与观众之间实现紧密互动,根据观众和市场反应来定制剧集的走向、集数。

  尽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习惯通过网络追看外国的周播剧,这种模式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电视产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最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制播形式。但是,制作公司捉襟见肘的资金、“今天投明天收”的浮躁心态,制作队伍水平欠缺以及国内的审播制度,决定了“中国式周播剧”从一开始就在自说自话,无法边拍边播,而大量盗版的存在,更让周播剧“雪上加霜”。

  在业界人士眼中,周播剧不是“每周一播”,这3个字代表的更多是拍摄手法和质量上的飞跃。周播剧模式走的是比日播剧高出一个层面的精品路线,可谓“私房菜”,靠的是质量。

  说到质量,那是国产剧永远的痛。中国现在是全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去年生产电视剧1.6万集,美国才8000集,韩国2000集。一个不看好周播剧的理由是,它不太符合中国国情,北美的大众文化消费是多元的,中国电视剧观众基本处于文化消费模式相对单一的状态,电视剧还在充当文化主食的角色。

  这几天,一个播出政策的出台同样在业界引发地震。实行10年的“一剧四星”政策将退出电视剧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剧两星”的全新模式。规定一部电视剧黄金时段最多只能同时在两家上星频道播出,除了“释放库存”,让更多电视剧得到播出平台,还被认为可抑制演员高片酬,降低制作成本,有助于精品的产生。不过,消化库存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那也得看库存的到底都是些什么货色。每年有8000集电视剧拍完直接“进库房”,其中很多本来就是粗制滥造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要说近年来国产剧注水频繁,这里面不能说没有播出方式的“功劳”。随着大众文化消费的多元化,我们的电视人在经历过甩开膀子的粗放式经营之后,是不是也该研究一下精耕细作的方法了呢?纪录片也好,电视剧也罢,说到底拼的还是质量。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