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果来到博物馆,我们总能发现有这么一群人,正直、热情、无私、奉献。他们让博物馆走近大众,他们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他们生动地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志愿者。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借此时机,人民网文化频道走访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聆听志愿者的故事。
据悉,志愿者的选拔和考核极其严格。报名者通过面试,要参加30个小时的基础培训。培训包括业务知识、服务礼仪、讲解技巧等等。培训后分入各展厅参加一个专题的试讲及考核。最后合格者才能成为志愿者。近千名报名者经过重重筛选,剩下的不过寥寥几十人。而最终按时上岗,坚持到最后的人少而又少。但就是这份执着与坚持,令我们动容。
国家博物馆志愿讲解员 王伟(人民网记者 许心怡摄)
在国家博物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却因为共同的追求走到了一起。这其中有年事已高的长者,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博物馆志愿者。今年62岁的王伟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觉得挺有意思,就来试试”
王伟非常清楚地记得,那是2002年的春天,她走进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并在不久后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当时在报纸上看到有招募志愿者的广告,那年头招募志愿者的活动并不普遍,觉得挺有意思,就来试试。”没想到,这一试便是12年。
“那时候虽然还没退休,但是想为社会做点事,也觉得讲解员这差事应该很简单,背讲解稿就行,所以就来报名面试了。”等到做了一段时间后,王伟发现在为社会做点事的同时,自己的收获更大,“学到好多之前不懂的东西,学到之后还能分享给别人,那种感觉非常充实、非常美妙。”
王伟成为志愿讲解员的那一年正是国博公开向社会招收志愿者的第一年,“当时有200多人参加报名面试,遗憾的是只有70多人留下来。”虽然当时志愿讲解员相较现在并不多,但国博对大家的要求并未因此而降低,“所有志愿者要通过考核才能上岗。”王伟至今仍记得当初自己考核的内容是讲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第一次考核特别紧张,讲解过程不仅像背书一样呆板,连讲解稿中的知识点也没讲全,好在还有第二次补考机会。”
吃透讲稿的秘诀:去北海背稿
王伟家住北海附近,为了抓住最后一次机会,她每天都去北海背讲解稿,“在家总容易分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再加上国博老师不断地鼓励自己,终于顺利通过考核。”如今,已有12年讲解经历的她,尽管早已不再像当初那么紧张,但对讲解工作仍丝毫不敢马虎,每当拿到新的讲解稿后,依旧还去北海背稿子,只为在那里能静下心来把稿子一遍遍“吃透”。此外,王伟经常对自己所讲解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补充,以便不断充实自己,“我买了好多书去读,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有一柜子关于历史、文物的书了。有时候遇上北大的老师带着学生来观展,给学生们做讲解,我也就跟在队伍里一直听。”
做志愿者所获情谊细数不完
在做志愿者的12年里,王伟收获的不止是知识,还有与其他志愿者之间的情谊。“这里的老师和志愿者们亲如一家人,有的志愿者因为讲解展览而错过了午饭时间,老师就会给他们准备点吃的,”志愿者们也经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讨论,互荐好书以及好的背稿方法。“我最近的背稿方法,就是另一位志愿者推荐的,”当王伟提起志愿者之间的情谊时,满脸洋溢着温馨,“她教我先把讲解词录下来,然后在家就可以边做家务边听录音,这在无形中就能一遍遍地加深记忆。”
对于做志愿者所收获的情谊,王伟细数不完。当她谈起与观众建立起友谊时,回忆说,“在一次解说结束后,一个观众跑过来问我,‘您是老师吗?讲得真好!’”二人以如此简单的开场白打开了话匣子,“因为她也是博物馆爱好者,所以彼此间非常有共同话题,聊得特别开心。她叫单小英,是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志愿者教师,后来她还带着她的学生前来参观。”一来二去,王伟与单小英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国博上岗第一天是50岁生日
“50岁生日那天,恰巧是我在国博第一天上岗的日子。”王伟认为自己与博物馆有着不解之缘,她坦言,“非常庆幸当初选择做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在国博的12年,我感到特别充实,希望能在这里一直做下去,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都分享给观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