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导演加入乐视影业的第一部电影《归来》成为当下的影视热点,自5月16日上映以来,首周末票房已达到8240万。我想从文学改编的角度来大致分析一下这部以父亲“归来”为主题的影片。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作品《陆犯焉识》,作品在塑造陆焉识这个人物时,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旧时代的华贵书生在历史激荡中的转变。这其中有他旧家庭许配的妻子冯婉喻的坚守和深情,有陆焉识从无爱无自由的束缚中到对妻子的深情守候。陆焉识对妻子爱的转变在小说丰满的人物形象中自然带出。曾经寡淡无味的妻子,在岁月磨砺中终成爱的港湾与家的归宿。这才有了陆焉识“回家”以及回家之后发生的变故。
在原著中,冯婉喻对丈夫长达二十几年的守候有“敬神”一样的心理坚守。在文革的起伏、历史的骤变面前,这个曾经爱得卑微的旧式陆家“少奶奶”唯一秉持坚守的是对丈夫“敬神”般的爱慕,并成为了无法割舍的习惯。这一切的情感铺垫使得原著小说中的陆焉识和冯婉喻在特定历史背景中锻造出的“情怀与高度”显得丰富感人。
然而影片《归来》仅截取最后8个章节,以文革结束陆的归家与婉喻的失忆,陆想尽办法帮妻子找回记忆并始终无望为结局。成就了又一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此刻,《归来》成了一出情节极为简单的晚年情深的爱的守候的赞歌。这其中隐去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及其成因,遮蔽了哪怕稍微比程式化的文革布景和文革式人物再深入些的历史环境的定位与思考。《归来》空成了一颗情感催泪弹,原作中想要达成的“人性情怀与历史厚度”,瞬间被日常化的、普泛式的爱的执着与守候所达成的和解与宽容所取代。
先假设观众中大部分人并未读过原著,仅将《归来》作为一部关于等待的老夫妻间的爱情故事,或者文革时期造成的爱情悲剧来看。影片本身关于爱的表达也平淡,甚至寡淡了些。影片从陆焉识雨夜逃回家开始,之后两人之间守候的大部分情节淡到缺乏情感张力。当然先要肯定天桥见面的四组紧凑的平行蒙太奇是全片最成功的一个段落。影片中不断重复的“接站”让人看到一点《初恋五十次》的“失忆”故事加若干韩剧陪伴失忆爱人的桥段。作为成功的爱情电影,陈可辛1996年的《甜蜜蜜》同样以绵延几十年的感情为重点,相比《归来》,《甜蜜蜜》时代感清楚强烈,在真实的时代感中树立起的人物形象也更为饱满感人。
还是以原著为参照系,影片将陆焉识的才气以纠正医生发音不准和修钢琴两场戏简单带过,更不用论及在原著中有着丰满性格的邓指、丹丹等典型人物地彻底消失和扁平化。
巩俐和陈道明的表演可称精彩,但在他们精彩的表演中看不到人物角色性格的延展。三个孩子与父亲归来之后的关系在原著中摹写得清晰真实,而电影则刻意减少了父女感情冲突的戏份,以至于把时代带给这对父女的纠葛起伏、人性的卑微残忍都减少到零。例如,原著中丹丹打着羽毛球面无表情地看父亲被捕,而影片却将丹丹年龄改小为三岁,明显弱化了父女冲突。
导演可以说,请将这只看做一个情感故事。但我们讲述故事的方式,故事如何被讲述正代表着你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
总之,整部影片真诚的《归来》却难掩故事本身的平淡,缺乏吸引力,当然背后更深的是其对历史感的消解和情感内蕴的苍白乏力。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文化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