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别让“潜规则”辱没文学奖的斯文

廖保平

2014年05月30日17:2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近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爆料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问题,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方方“实在看不下去,想阻击评奖拉关系的不正之风”。

这位当事诗人,叫柳忠秧。他对媒体表示:“不认识评委,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方方不懂我的古体诗,没有资格评论。”并称要跟方方打官司,让方方拿出证据,他“到底搞定了谁”。

我相信方方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因为她是“听同事说”。不过,有句话叫“无火不生烟”,如果毫无嫌疑,为什么会“同事说”?而且,这些年,对鲁奖公平性的质疑,对“跑奖”、“买奖”的怀疑,已经不是头一回。2007年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爆出了“评委获奖”争议——担任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的雷达、李敬泽、何建明和洪治纲等人,同时成为该届鲁奖的获奖者。

有些东西,你不能说你一定拿得出人家为什么得到作协全票推荐,以及获奖的直接证据,但是,在相同的质量下,为什么是他上去,而你不能上去,就真的说不清道不明了,这里面也许是心知胆明、不言而喻的人情关系在起作用,就是所谓的“潜规则”。

我再举一个切身经历的事例来说明这种隐而不现的“潜规则”, 2008年11月8日,中国报告文学界最高奖——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湖北襄樊市举行,作为被邀请的媒体记者,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颁奖典礼。据了解,当时的颁奖典礼获得了当地一个酒厂的赞助,而当地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与这个酒厂关系很好,最后这个报告文学作家也得了奖。

你说这里面有猫腻吗?恐怕一般人都拿不出可靠的证据,你说没有猫腻?恐怕很多人不会相信。所以,有些人说要推荐的人、评委站出来解释,人家会站出来并说真话吗?基本上不会。

诗人沈浩波曾在微博发言称:“鲁迅文学奖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不少鲁奖得主是用钱买的,还有一些,是谋来的。跑奖,是作协体制内作家的人生大事。”(《新京报》2010年10月23日)以我的观察来看,也许并没有直接拿钱来买,但你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不跟圈子里的人走得很近,没有一点“来往”、“关系”,几乎是不可能被推荐的。

所以,我颇能理解曾担任过鲁迅文学奖评委的诗人赵丽华说过的一番话:“没必要在意一个假鲁迅之名的奖项。” (《华商报》2010年10月23日)

实际上,每届鲁奖评出几十部作品,也没有多少个人知晓并阅读,要不是因为鲁奖“绯闻”不断,还真的没有几个人关注。但体制内一些作家视为人生大事,因为拿了这个奖,就有了某种“江湖地位”。

挂着鲁迅名头的大奖,本应以斯文的面孔示人,问题是,如今“潜规则”无孔不入,各种“跑”在流行,人们寄望最该斯文纯洁的文学圣地,也难于幸免,积累为没有丑闻不成奖的文学评奖,难道真的有那么意外吗?

(作者为知名评论家)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文化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责编:陈苑、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