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半年文化热点事件回顾特约评论:
自国家提出打造文化强国战略以来,国内文化产业可谓风生水起、春潮涌动。据不完全统计,从年初至今,A股影视产业并购案大约20件,涉及资金近200亿元,超过往年。
今年3月,“中国餐饮第一股”湘鄂情收购笛女影视和北京中视精彩两家影视公司各51%的股权,上演了一出跨界传奇。此外,阿里巴巴以62.4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的股份、熊猫烟花以5.5亿元收购华海时代影业传媒有限公司、高金食品拟以60.12亿元收购印纪传媒100%股权、中南重工以10亿元收购大唐辉煌等,也均引起业界侧目。
在文化产业的投资潮中,马云与华谊兄弟的传奇故事足以令人怦然心动。早在2006年,马云开始入股华谊兄弟,一开始持有股权总价不过67.5万元,几次股权变更后,他在华谊兄弟总共投入也不到一千万元,但华谊兄弟上市后,马云仅第一次减持就套现9012万元,以后又陆续几次减持,获利近4亿元。这则资本的故事,可被视作文化产业热的A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产业就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富矿。就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而言,这是一个“慢热型”的产业,不仅需要耐心培育,而且比其他产业更需要文化创新。
日前有媒体曝光,云南河口县前几年投资2.7亿建成一个“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结果三年后就面临拆迁命运,而拆迁补偿费用保守估计就要3亿元。从这起事件,既可看到地方出于政绩需要的文化产业发展冲动,也可看到这种急功近利、毫无创新思维的做法造成的浪费。这或可视作文化产业热的B面。
在未来几年,中国文化产业仍有很大提升与发展空间,但成功与荣耀应是属于那些真正懂得文化与资本逻辑的人们。也因如此,无论产业政策还是企业发展,都应积极面向市场,激活文化的市场活力。
近日有报道称,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发出“节俭令”以来,国内演出市场正面临寒冬:当年靠政府买单和大型企业或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得接都接不过来的大公司,开始在发愁怎样保持演出量,一批小演出公司则轰然倒闭。实际上,这不过是市场的逻辑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结果。
但部分演出机构遭遇寒冬,并不意味着国内整个文艺演出市场进入萧条期,有些从来就是依赖于市场化生存的演出公司,市场份额不降反升。从这个角度看,国内演出市场并非遭遇寒冬,而是进入深度调整和洗牌阶段。特别是对于一些原本“不愁嫁”的国字号演出团体,目前更是加大力度进行转型的有利时机。
市场才是演艺行业的真正试金石。借助权力之手、耗费财政资金制造的文艺演出盛况,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繁荣。只有挤出水分,让抱权力大腿、吸纳税人血汗钱的演出机构、中介公司退场,有生命力的文艺组织、艺人才能真正脱颖而出。这样的话,国内的文化产业才能步入正轨,走向真正的繁荣。
结语
作为传统文明大国,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但要看到,打造文化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大力加强文化保护工作,让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物遗产焕发出新生机,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激发文化体制的活力,在文化创作与生产过程中,还应秉持专业精神,提高创新水平,积极走向世界。
(作者为知名评论家)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文化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