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郑和与刘家港
郑和下西洋期间与刘家港结下了深厚情分。郑和在刘家港驻足较多的是天妃宫。这里留下了郑和多次修葺庙宇、建造后殿的事迹。《通蕃事迹之记》碑文示,郑和每一次开洋之前,都要率众到天妃宫祭祀妈祖:“……刘家港之行宫,创造有年,每至于斯,即为葺理。宣德五年冬,复奉使诸番国,舣舟祠下,官军人等,瞻礼勤诚,祀享络绎,神之殿堂,益加修饰,弘胜旧观”。“每至于斯,即为葺理”,表明郑和对刘家港天妃宫的多次修葺。“舣舟祠下,官军人等,瞻礼勤诚,祀享络绎”,这里虽然说的是第六次下西洋前对妈祖的祭祀,但却表明郑和船队全体官兵都要前往瞻礼。更值得指出的是天妃宫后殿即是郑和所建。《通蕃事迹之记》碑记载:郑和于宣德五年(1430年)“复重建咀山小姐之神祠于宫之后,殿堂神像,粲然一新。”(闽海一带又称妈祖为“岨山小姐”)。这毫无争议地表明今日之天妃宫后殿为郑和所建,已有580年之久。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太仓刘家港港扬帆起航,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到国内。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在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到国内。驻泊刘家港。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在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到国内。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在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到国内。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在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在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因遇险,虫道返回。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副使王景弘率领返航,于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回到国内。
刘家港天妃宫在历史上经有始建、移建与扩建三阶段。扩建之功当归郑和,是郑和为天妃宫建造了今天的后殿。史载天妃宫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原址位于现址南侧2km处娄江入海口北岸“五洋池”,名“灵慈宫”,占地二亩,供奉妈祖。宫祠为闽浙海商所立,是年恰为妈祖首获敕封之年。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政府在刘家港设立行泉府司,同年,运管军千户朱清奉旨将灵慈宫移建于入海口龙王湾北岸。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灵慈宫冠名“天妃行宫”,刘家港遂有“天妃镇”之称。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潮汛冲刷导致宫基坍塌,时主管海运漕粮的江浙行省参政燕山图鲁拨款,并得常熟海商刘文明等的捐资,天妃行宫由龙王湾段迁建现址至今。故世有“天妃宫凡三迁”之说(清道光金端表《刘河纪略》有详述)。宣德五年,郑和修葺天妃宫正殿并建造后殿时,以朝廷名义动用四株楠木作为顶梁之柱。后殿所以固若金汤,岿然屹立,与郑和所用四株楠木梁柱作为承重载体有密切关系。明崇祯翰林院编修吴梅村年谱载,吴梅村曾因天妃宫住持度师长老之请,为宫内建造三十二天像而书写募捐化缘文书。这些都是天妃宫深厚的文化内涵。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小阁老”王挨在为其父、娄东画派领袖王时敏丁忧期间,修建了天妃宫右侧城隍庙。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江苏巡抚林则徐莅临刘家港监督修河道时,主持过对天妃宫前后殿的修缮。1911年秋,正殿毁于火灾,后殿幸存。原正殿之方砖、柱础等完整保留于遗址。天妃宫由此成为江南地区最古老、最负盛名、最具独特历史价值的明代建筑遗存,更成为了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
郑和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与经贸交流同样保持了文人应有的雅兴,从国外带回大宗商品还带回了异国花卉。明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南京“静海寺海棠,云永乐中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自西洋携至,建寺植于此,至今犹繁盛,乃西府海棠耳。”而刘家港天妃宫中栽有郑和自西洋带回的西域海棠,史书同样有此记载,时至清乾隆大藏家翟灏、翟瀚所著书中仍有“西域海棠,在刘家港天妃宫。明永乐中,太监郑和携归”的记载。彰示乾隆时天妃宫仍可见到郑和自西洋带回的海棠数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重修天妃宫之际,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在宫中花坛内栽种海棠,以示对郑和的深切缅怀。
天妃宫自1985年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诸多国内外参观、瞻仰团体和个人。郑和伟大航海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正越来越成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榜样,激励着无数后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而斩关夺隘、攻坚克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
王更红:浏河镇文联文学协会会长、文学季刊《古港潮》杂志主编,坚持文学创作多年,发表过电影文学剧本《泪不轻弹》 (《电影文学》s008年第10期)、《至爱》(《电影文学》2008年第13期)等。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