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21日,是著名版画家杨可扬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杨老生前战斗的地方——上海、他的家乡——浙江遂昌、首都北京等全国多个地方举办不同程度的多场纪念活动。记者本人也用特殊的表达方式,纪念这位受人敬重和怀念的用木刻版画战斗一生的共产主义战士。
不经意的翻阅牵手版画大师老乡
2003年,曾经是让国人记忆的年份,那场“非典”病毒的侵扰也让繁忙的记者本人不时有空躲在家中悠闲地翻翻画册。这无意的举动,却引来一回回不寻常的好事和记忆。
早在2002年11月间,受著名柑橘专家、衢州农业部门领导方培林的邀请,记者前往采访在浙江黄岩举办的全国柑橘评比会,在会议结束时,带回了《橘乡黄岩美术书法作品集》。
曾被束之高阁的画册,半年后却被翻出了惊奇:该书的作者介绍一页中,排在启功之后的第二位作者是一位九旬老人——著名版画大师杨可扬先生,居然还是浙江遂昌的老乡。这一意外发现,迅速传达给了当时正在策划“遂昌三墩文化村”的文化人士金光军,他也疑惑:已有十来年没听说过了,保不齐已不在了……
之后,我们各自在北京、浙江两地分头行动。记者本人负责通过上海的关系电话寻访、浙江的金先生组织青年艺术家筹备拜访祝寿作品。最后,在我们的张罗和带领下,2003年9月21日,三位遂昌籍的青年艺术家汤建华、王文宾、赖昌平,分别带着黑陶、青瓷、书法艺术作品,组成“民间五人祝寿团”,像朝圣般地,怀着激动又诚惶诚恐的心情共同前往上海,拜访90岁高龄的版画艺术“泰斗”——和蔼可亲的杨可扬老先生,讨教艺术创作。《人民日报市场报》报纸版面随后及时做了新闻报道。
那次行程的目的:一来,几位杨老家乡的文化青年,看望和祝福这位逐渐消失在家乡人民视野的文化名人和老革命;二来,也是想请从家乡走出来的艺术大家杨老指点指点青年人的作品。当时,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在短暂的会见时间里,较快地让杨老逐一指点了作品。拜访结束前,杨老给每位年青人拿出了提前书写和准备的作品:一幅1963年创作的曾风靡一时的木刻版画原作——《雷锋》;另外的几幅书法作品“真”、“善”、“美”、“寿”等分别赠送给大家,作为老乡初见留念。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细细欣赏作品,油然而生对杨老的人品深深表达敬重和怀念之意。正如: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所说的“杨先生值得称颂的是他的人格高尚、宽厚仁爱、无私利他、谦虚低调、公允持正等优秀特征”。
正是杨老作为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创作者和推动者,是鲁迅先生“木刻精神”的传承者,他青年时代开始具有的一股正气,其真善美和刚正不阿的特质已植入在杨老的一生当中,并且,特别是在他晚年的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时而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后人。今天的社会,需要更多像杨老一样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们,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让圣洁的艺术之花盛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净化人们的心灵,使正气之风盛行整个社会。
从2003年9月的首次拜访后,记者本人成了杨老家里和他活动中的常客,有时还自费往来于京沪浙三地,采访报道或看望老人:
2003年9月28日,时任浙江省遂昌县县长李一飞(现任职义乌市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尹建中等带队赴沪参加浙江丽水(上海)名优特产品展示会,在几位文化青年老乡带路下,前往杨老家中看望家乡在沪的艺术大师;
2003年10月11日,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出版社、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举办庆祝著名版画家杨可扬90华诞的《杨可扬90回顾展》,时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出席。上海电视台记者杨明之曾经出镜报道该新闻。那次活动中,记者本人算作惟一的家乡人代表;
近十年的时间里,几次途径上海时,都慰问可扬老人……
手握木刻刀的共产主义战士
出于记者职业的敏感和对杨老的乡情,记者本人多年来广泛采访杨老和他身边的人士,并且研读了大量关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资料和书籍。杨可扬应该是当年活跃在沪浙闽赣地区的一位新兴木刻运动干将和主要负责人之一。
杨可扬,于1914年出生在浙闽赣三省交界区域、浙江省遂昌县境内的九龙山深处,自幼酷爱绘画。杨老在生前和记者本人的几次见面时,他都提及过:幼年时,是用家长大人们从衢州城里带回的旧报纸上的香烟广告、火柴盒贴画和石印小画册等,作为初学时的教材来“照样子画画”。
青年时代的杨可扬弃教(县立小学老师)从商、胸怀养蜂实业报国失利后,前去宁波合伙经营小书店,并于1935年初秋考入由何成濬、于右任、蒋百里、徐朗西、史量才、徐悲鸿等名流组成校董会的盛极一时的上海新华艺专,承习丰子恺社会生活漫画,后因学费问题而告别短暂的大学求学生涯,游走于沪杭甬等地。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在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指引下,全国多地的新兴木刻运动风起云涌。深受木刻艺术感染的热血青年杨可扬,于1936年秋冬在上海,师从画家马达先生转习木刻版画,积极从事进步木刻运动。(注:马达先生,是鲁迅先生倡导下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开拓者之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当年赴武汉组织“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翌年,又赴延安任教于1938年由毛泽东、周恩来领衔创立的鲁迅艺术学院。是“延安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38年底,杨可扬前往浙江淤潜县(早年已撤县,现归属临安市)鹤村,参与进步报纸《民族日报》的筹办工作,并且从孙中山先生手迹中遴选“民族日报”四个字制作了报头的木刻模版。1940年冬起,与郑野夫先后在浙江丽水、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赤石经办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从事木刻用品生产,编辑出版了版画讲义、《木刻艺术》等书刊,坚持将新生产的木刻刀连同油印的讲义和刊物邮寄给全国函授班的学员(注: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便是当时的学习者之一),致力于推广战时的木刻运动,曾有效地壮大了全国进步木刻队伍,成为当时一把抗日的利剑。1942年5月,就任“中国木刻研究会”理事。
1946年5月,"中国木刻研究会"迁回上海,改名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由李桦、野夫、王琦、陈烟桥、杨可扬、邵克萍、赵延年等负责各项事务。杨可扬以高票当选为常务理事并专职驻会办公,全力主持全国木协的日常工作。当年,与其他同行负责筹办了于“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第十五周年罪恶日举办的规模盛大的“抗战八年木刻展”。
中华全国木刻协会还在当时的上海,由中共中央上海局所派总编辑,借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时代日报》出版《新木刻》周刊。该《新木刻》周刊,先后由李桦、杨可扬负责编辑,专门发表有关木刻的作品和论文。
1949年后,杨可扬专事美术编辑出版工作,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版画协会的创建人之一。
杨可扬老人在自己八十多个春秋追求艺术创作的岁月中,不管是年青时,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策划与主持的无数版画活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图书出版工作之余,都曾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版画作品,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重要的美术展、版画展,不少作品并获重要奖项。
其具有影响力和代表的作品有:《孤儿寡母》(1943年)、《张老师早!》(1944年)、《八路军》(1949年)、《雷锋》(1963年)、《江南古镇》(1987年)、《乡间四月》(1996——1998年)、《上海您好》(1996—1998年)、《浦东之春》(1999年)等。杨老的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国内国际美术机构及个人收藏。至今,出版有连环木刻《英英的遭遇》(曾在1948年的《大公报》上连续发表)、《可扬版画集》、《可扬藏书票集》等多部有影响的专著。
1985年,在杨老的倡议下,成立了上海版画会,团结、凝聚与组织上海广大版画家参加了一届又一届的全国、国际版画及藏书票展览。
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向年近八旬的杨可扬老人颁发了美术最高奖之一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据杨老的儿子、知名美术家杨以磊介绍,1984年已年届70周岁的家父开始热衷于微型版画作品——藏书票的创作,20多年中,藏书票成了他版画创作中的重要体裁。2009年,96岁高龄的杨可扬老人在欣闻2010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激情创作了一帧木刻版画藏书票作品《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以表达他对精彩世博的美好祝愿,这是可扬老人创作的最后一幅藏书票作品;在这一年当中,可扬老人还创作了他艺术生涯里的最后一幅版画作品《百合》。在这些智慧和体力结合的木刻作品里,记者感受到一位敬爱的长者,那依然具有的勃勃生机与浩然正气的品格。
低调的人生彰显的是英雄本色
据悉,2008年在上海举办的许广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九旬老人杨可扬在会上才透露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鲁迅先生1936年10月在上海去世后,当时年青的杨可扬以青年木刻家的身份,成为鲁迅夫人许广平和中共中央特派代表冯雪峰的中间联络人。那些年间,许多活跃在上海文化界的左翼名人受到中共中央的很好领导和保护。
杨老的女儿——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杨以平曾经向记者介绍过:2009年,经一位摄影朋友一次基层采风时的意外发现,才有机会让他们作为子女的知道,一向做人低调的父亲在腥风血雨的年代里,所经历的一段从未提及的地下革命历史——1938年春夏,杨可扬等在当时的浙江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金华,经《浙江潮》编辑部的中共地下党员翟毅介绍,加入中共外围组织 “民族先锋队”。1938年底,受中共浙江省委委派以中共地下党的身份,在浙江鹤村《民族日报》社开展工作,当时两年之后,因受到当时国民党特务的怀疑而转移,前去《浙江日报》社的前身——当年抗战进步报纸《东南日报》社和进步刊物《动员周刊》、《浙江妇女》、《合作前锋》、《浙江潮》等报刊社参与美术、文艺副刊等编辑工作。
2009年10月1日出版的《今日临安》报整版报道中提到,杨老在子女们的陪同下,邀请了《民族日报》社改组后的第三期人员、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父亲——八旬老人张白怀一起,于当年9月18日回访《民族日报》社旧址纪念馆。据该文章作者浙江天目山旅游公司领导成员盛中成曾经向记者介绍,杨老参观时回忆起:1939年3月,周恩来同志下榻天目山留椿屋时,曾乘夜色前来离住地十几公里外的鹤村,秘密会见设立在《民族日报》社的中共浙西特委的主要领导人,并“面授机宜”,这事包括杨老在内的只有两三人知道。2009年那年已96岁高龄的杨可扬老人,在回访临别时深情地写下了:鹤村是我一生事业的起步点。
记者由衷地对于杨可扬老人健在时的淡定和沉着的人生态度深表敬意!他无论在失学遭遇、革命年代以及后来的任何历史时期,这位艺术家、革命者所具有的冷静作风,使得他健康地度过了近百岁高寿的幸福生活。
悠悠的乡愁抹不去的是故乡情
早在1993年,应时任遂昌县长江华东的邀请,杨可扬老人在八十虚岁那年曾回过阔别多年的浙江西南部山区的老家,并与家乡亲友们有过一阵紧密的联系,同时,遂昌政府部门有意建立杨可扬版画纪念馆(此事,由于后来的人事变动,便失联了)。
十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初期,记者本人和以金光军为首的杨老浙江老家的文化人士们,在遂昌县委、县政府的几位主要领导的关心下,逐步促成了2004年6月的可扬大师回故里捐赠版画、藏书票等作品共177件珍藏品;为家乡部分地方和企业题词、写字;指导当地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等活动。
2003年、2004年那两年间,当地电视台轮番播出这位版画艺术大师的事迹,版画艺术之花盛开在九龙山之谷。这样一来,杨老家乡的政府和许多亲朋好友,又和这位已被逐渐遗忘的“遂昌老乡中的文化巨人”恢复了频繁沟通、联系。杨老上海的家属曾对记者表示:刚开始,非常不解于家乡人民恢复了十来年的失联状态,原来,功归于老家一群文化人士的热心行动。
青年黑陶工艺师汤建华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从2003年9月成功拜访后的几年间,和杨老有过多次当面聆听教诲和书信讨教的机会,大师已然成为他本人艺术创作中的指路航灯。
几位当年热心祝寿的杨老家乡的文化青年人士,由于给年幼的子女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家庭文化艺术气氛,甚至与半个世纪前的文化名人能有交流机会,这样的氛围,一般家庭想都想不到。近一两年来,他们中有几位小孩已顺利考上中国美术学院,走进神圣的艺术象牙塔中学习、深造。
2010年5月31日,杨老女婿、知名美术家张子虎把杨老不幸逝世的噩耗传来北京,随后寄来了九天后的追悼会通知书。记者本人也及时向中共丽水市委、遂昌县委和临安市等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同志,以及几位重点人士做了传达、通报。陈建波、葛学斌等丽水市、遂昌县有关领导和业余作家盛中成、驻沪家乡代表陈荣标等人士积极响应,代表政府或以个人名义,用送花圈、参加追悼会等不同的方式来悼念这位杰出的版画大师。
那年的几天后的6月8日,记者本人和这些年来为杨老的事积极牵线搭桥的文化人士金光军,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共同扶棺,隆重为杨老送上一程。当晚晚宴时,记者本人试探地询问:是否可以在等铜像雕塑完成安葬时分出一半骨灰送回老家安葬,也算缘老人家落叶归根之意。这个提议,经过一番讨论,得到家属们的一致认同和赞许,同时,答应争取让上海方面多塑一尊铜像赠送给家乡人民。
后来,在杨可扬逝世一周年的时候,家乡人民隆重恭迎杨老的部分骨灰和铜像。杨老“他”回家来了,从此,浙江西南部九龙山附近的山谷里,又多了一条从上海滩回家的“大龙”。
近十年时间的交往、十多年的记忆,杨可扬先生以一位老乡、一位共产主义战士、一位值得敬重的高尚人士、一位永远活在许多人心中的木刻艺术大师,走进记者本人的心中:
百年可扬
版画功臣传鲁迅精神效力民族被称泰斗
乡情友情承革命情怀关爱后人无不楷模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