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网络作家蔡骏:从邮差到悬疑小说“教父”

吴波

2014年10月11日08:49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网络作家十年逆袭之蔡骏 从邮差到悬疑小说“教父”

  《偷窥一百二十天》

  蔡骏

  网络作家十年

  2000年3月,蔡骏模仿王小波风格在榕树下网站贴出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天宝大球场的陷落》。不曾想,仅10年时间,蔡骏从浩瀚的网络写手中脱颖而出:连续10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其系列小说销量早已突破1000万册,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悬疑小说“教父”。

  蔡骏的成名不过十余年,却占据着中国悬疑界绝大部分的市场。成名以来,每部贴上蔡骏标签的作品都能够成为当年的畅销书,系列作品的品牌效应已经显现。

  蔡骏:男,1976年生于上海,中国最受欢迎的悬疑小说家。作品总销量突破1000万册,并连续10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

  自述简历:我没有读过正规的大学。19岁在上海邮政上班,那是在1997年。2005年,我忽然发现通过写作,已足够可以养活自己了:一年写小说挣来的版税,已经超过了单位发给我工资的几十倍。但上班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我小学时的梦想是当一名考古学家,中学时想当画家,还痴心妄想地考过美院,最后才误打误撞地成为一个作家——至今我仍对“作家”两个字感到汗颜。

  “悬疑教父”如此炼成

  蔡骏小说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严密紧凑的逻辑思维见长,在历史与现实、爱情与惊悚、悬念与推理之间展开故事,探寻深邃命题。

  他出道靠的是获得了“贝塔斯曼”文学新人奖,而后长篇小说《病毒》的横空出世才真正打响了悬疑小说的招牌。蔡骏说,“因为离不开母语的土壤,于是固执地认定汉语是地球上最美的语言,并誓言以汉语写出世界上最好的小说。”

  梳理其创作成长之路:从2001年第一个长篇《病毒》开始,到《幽灵客栈》止,这一段时期他的作品注重恐怖氛围的刻画描写,情节上比较传统,更偏重于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宿命论,而对情节的科学性做了比较淡化的处理,这段时期的代表作品为《猫眼》和《诅咒》。

  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由中篇小说《荒村》为发端,进而延伸出来的一整个“荒村系列”作品,其中包括后期创作的《旋转门》、《蝴蝶公墓》以及《玛格丽特的秘密》。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蔡骏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也使得蔡骏凭借“荒村系列”大红大紫,奠定了“中国悬疑第一人”的称谓。

  第三阶段则是以《天机》为标志,及往后的《人间》、《谋杀似水年华》、《沉默兽》到《地狱变》渐渐趋于成熟,蔡骏不再单纯地注重恐怖元素的运用,而是走上了侦破悬疑的路线,更加着力于人性的挖掘和探索,此中翘楚是《天机》和《谋杀似水年华》。

  第四阶段,2013年出版《生死河》曾获得本报主办的“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好书”等各种大奖,蔡骏开始华丽转身,悄然向严肃文学靠近。今年8月作家出版社重磅推出《偷窥一百二十天》,奠定其为“中国悬疑小说教父”地位。

  蔡氏小说席卷银幕

  评论认为,蔡骏小说特点非常明晰,比如他多部作品的主人公叫“叶萧”。

  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都是属于“盗墓派”悬疑的代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局限还是比较大。而蔡骏的笔风灵秀生动,花样多变,近至浙江、上海,远到英、法,上到几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下至当前社会生活,几乎都有所涉猎。 蔡骏的小说的特点,是别人想模仿都模仿不来的。

  蔡骏不仅小说畅销,而且他的小说被改成影视剧之后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收视率。2004年,《诅咒》被拍摄为电视连续剧《魂断楼兰》;2007年8月,由《地狱的第十九层》改编的电影《第19层空间》上映;2008年8月,由《荒村》改编的电影《荒村客栈》上映。这些影视剧在市场上均有相当的号召力。可以说,蔡骏开辟了中国现代悬疑小说的先河,又是现代悬疑小说集大成者。

  打造中国悬疑文库

  第一品牌

  在采访蔡骏时,记者获悉,蔡骏联手作家出版社将陆续推出的“悬疑世界文库”,旨在打造中国第一类型小说文库。

  蔡骏在聊到策划“悬疑世界文库”初衷时说,现在市面上已有的一些悬疑小说文库,要么完全是舶来品,与中国社会现实毫无关系;要么水准良莠不齐,让读者误以为悬疑小说就是恐怖低俗。他策划文库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读到真正的悬疑精品。

  好的悬疑小说不应该只有推理和设计,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打动读者的是最后的救赎和解放,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让人动容的是凶杀后悲恸的守望。这些深入人心的作品都体现了命运的悬疑性,正可谓“悬疑无界,故事无常”。这也是“悬疑世界文库”所体现的“命运有无限种可能”。

  社会悬疑小说门槛太高?

  目前,中国悬疑小说跟欧美甚至日本对比来说,只有蔡骏一枝独秀。那么悬疑小说在中国文坛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有多少作家在创作悬疑小说?具有社会派悬疑风格的作家,创作现状如何?

  蔡骏就此表示,“我可以算是在中国最早有意识地创作社会派悬疑小说,我不知道之前是否有其他作家这样尝试过,至少我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个观念的。但是,社会派悬疑小说的创作门槛相当高,必须要求创作者首先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这在中国已经是少数了,尤其是在类型小说领域。”

  “其次是创作者要对生活有深入的洞察力,能够把握社会问题的本质,这一点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可以做到的;最后就是悬疑小说本身就很难写,要把一个故事写得很圆满和精致,又要表达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信仰、态度,三者相加就是难上加难了。所以,现在我能见到的成功的社会派悬疑风格的作家还非常少。但是,我希望通过我的写作,能够产生大量的读者基础,让更多的人愿意来尝试这种写作,未来在中国也一定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社会派悬疑的作家与作品。当年,日本也是从无到有走过来的,从第一部的《点与线》开始,而恰巧当时的日本社会与今天的中国社会高度相似,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问题的题材宝库之上,这是一个大时代,是中国作家的幸运。”

  幕后推手:

  神秘“23”女网友

  蔡骏用十年时间写作,作品销售过千万,已经颠覆了传统作家写作的概念。在其身后,推动其创作、销售的推手不乏沈浩波、黎波、黄隽青等出色的民营书商和伯乐。但蔡骏认为,真正推动他创作的幕后推手是一个神秘的女网友。

  蔡骏说,“2000年12月下旬,我与一位榕树下的女网友‘23’在IRC(当时一种网络聊天工具)上聊天。她建议我写一些可读性更强的作品。我想起了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系列小说,我跟她打赌说自己也会写好这类小说,至于赌注是什么早已忘了。为了与‘23’的赌约,我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那年榕树下,我写的都是富有想象力的纯文学作品,获得过‘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而‘23’的人气几乎与我不相上下,而今回想恍然如梦。几天后,2000年12月24日平安夜,上海美琪大戏院,第二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大奖赛颁奖典礼上,我见到了‘23’,我们在路上聊了一会儿,才知道她还在读大学。平安夜的傍晚,十几个人在南京路上谈天说地。当我们要去唱歌时,‘23’翩然告辞。这是我见到她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第二年,《病毒》在网络上发表。而蔡骏不再上网聊天,“23”也不再上网发表作品。蔡骏依然在写他的悬疑小说,第二年《病毒》出版。而促使《病毒》诞生的“23”,却仿佛中了病毒,就此在茫茫人海中消失。他说,“2012年9月,在中国的一个正午,在美国的一个午夜,我找到了她——她与我相距十二年的时间,相差1.2万公里的空间,如果,命运的旋转是以十二年计算的话,我相信这是造物主的安排。”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