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文化专题>>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各方评说

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编

叶辛:捕捉时代的新意

2014年10月16日10: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叶 辛

最近,我又去了一趟贵州。上海的作家朋友们问我,你怎么对贵州乡下有那么大的兴趣,几乎一年要回去一次,我用一首小诗回答:明丽艳阳耀山川,洁白云朵绕山峦,冬春夏秋到山乡,四季景观不一般。这虽然有一点和朋友开玩笑的意思,但也是我由衷的体会。每一次回到我熟悉的贵州山乡,我总会发现生活当中的一些新的带着泥土味的实感的东西,心中也就会萌动起一股创作的愿望。

差不多20年前,我写过一篇《两种生命环》的短文,写到作家应该不断地向生活学习,用两副目光来观察生活的体会。我初到农村插队的时候,经常是用一双上海小青年自以为是的目光来看待贵州山乡里的一切,觉得山乡偏远、闭塞,甚至还荒蛮和落后。但是,在村寨上待得久了,慢慢地我的目光起了变化,我经常也会用一双乡下人的眼睛,疑讶而愕然地瞅着县城、中型城市、省城、瞅着北京、瞅着上海一年和一年不同的新景观,并且把这些新的人和事带给我心里的震颤用笔记下来。就是这样,当两副目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往往会有新的灵感冒出来,新的创作冲动涌现出来。

35年前,当我创作长篇小说《蹉跎岁月》的时候,有出版社的编辑劝我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怎么写小说啊?我也为此困惑了很久,但是我后来想,我要写的都是我生活当中体验过的插队落户的生活,只要准确地把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捕捉时代的新意,是会有读者的,所以,我还是把《蹉跎岁月》写了出来。事实证明,《蹉跎岁月》发表、出版,尤其是改编成电视剧以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20年前,我写作长篇小说《孽债》的时候,也有人劝我说,你这种故事,是知识青年命运中的少数,没什么典型意义。我也犹豫了很久不敢下笔,但是我回想起知识青年的苦恼眼神,我想这是生活恩赐给我的,我应该把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因为这样的故事带着时代的烙印,它折射出来的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和感情经历,会给读者耐人寻味的思考。后来《孽债》出版了,也改成了电视连续剧播出了,同样受到了欢迎。

今年,我又写作了长篇小说《问世间情》,写的是进城打工一族中时有所见的临时夫妻现象,又有人劝我说,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支流。但是我看到生活中有过这种烦恼的感情经历的男男女女,像生活中漩涡般打转转似的情景,这是一种新的矛盾,处理好这样的矛盾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意。我还是把它写了出来。书出版短短几个月,就印了好几次。

不断地向生活学习、不断地感受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捕捉新意,可以说这是我40年创作的一个信念。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每一个有追求的当代中国作家也应该为我们的祖国和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书写新的篇章。

(责编:易潇、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