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地平线》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
徐和瑾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翻开世界文学史,不难发现法语作家精彩的表现。从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角度观察,法国又是一个盛产诺奖的国度。据粗略统计,从1900年代至今,法国就有14位作家获得了诺奖。在中国读者中影响广泛的法国作家如勒·克莱齐奥、萨特、阿尔贝·加缪、安德烈·纪德、罗曼·罗兰等等,都曾经是诺奖得主。2014年,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他的作品“唤醒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
一
对现代法语文学感兴趣的人都清楚,莫迪亚诺是当前活跃在法语文学圈里最重要的作家,同时也堪称法语文坛之“劳模”。从1968年创作第一部小说《星形广场》至今,已经有20部小说集问世。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莫迪亚诺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项。其处女作《星形广场》获得罗歇·尼米埃奖、《夜巡》获得费内翁奖、《环城大道》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2010年出版的小说《地平线》获得西蒙娜和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之世界奖。获该奖的还有昆德拉、略萨、博尔赫斯等重量级的小说家。法国文学评论家认为他是“法语文坛最有特色、最有才华的作家。
莫迪亚诺1945年出生在巴黎郊区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10岁开始写诗,15岁开始小说创作。1965年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也许是莫迪亚诺出生犹太家庭的缘故,他的小说尤其是早年的小说,大都以神秘的商人父亲和二次大战的历史背景为主题。他描写那些他未曾经历过的故事,常常运用大量的回忆与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犹太、纳粹占领、身份认知的缺失,构成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而《地平线》作为他晚年的作品,却是完全不同的小说创作尝试。
二
《地平线》是莫迪亚诺的第20部小说,也是60岁之后创作的一部作品,法文版出版于2010年,中文版2012年在国内出版,其译者是复旦大学法语系教授、资深翻译家徐和瑾。这部小说中有着侦探类型小说的特征,充满悬疑性,吸引读者不断地读下去,试图解开谜团。同时,小说清新隽永的文字中流露出怀旧情绪。小说融合了法国文学中最激动人心的元素,如遗失、过去、战争、巴黎、跟踪、威胁、多重身份等等,而莫迪亚诺却有条不紊地编织出了一条迷人的“地平线”,令人渐渐沉醉其中,从未到达,周而复始。
《地平线》也是莫迪亚诺所有作品中,最有玄学意蕴的一部小说,他把所有的人生思考汇聚成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生活该把时间及时间的流逝变成什么?《地平线》中使用倒叙故事的闪回手法,时间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时间让人、物分离,随心所欲地进行解构、组合。时间分隔成一条条管状的密封“走廊”,如同蓬皮杜中心的自动扶梯,人们可以生活在同一个现在,却无法跟被命运投入另一自动扶梯的人交流。相反,因处于同一条时间“走廊”,人们能与消失或去世的朋友对话交流。莫迪亚诺超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对立,创造一种固定不变的时间,即永久的现在。莫迪亚诺小说中的故事起点总是一件十分确切、并非虚构的事,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即现实中确实发生过的事。
在莫迪亚诺之前的19部作品中,故事结尾往往充满忧郁、失落、迷惘,没有一个明确的“句号”,这也是现代小说中的共性。而《地平线》首次采用了充满希望的结尾。故事结局为什么如此清晰?笔者认为,这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年纪有关。因为创作这部小说时他已年过六旬。而这个年纪的人创作小说,更倾向于有某种明确的结局,如同人到老年,内心默默算计着不多的时日。他也曾坦诚地说:年轻时,人对事情的看法常常是悲观的,而人慢慢变老了,很多看不透的事情,其实都有了某种答案。年轻时痛苦万分的事情,在人老之时其实都不值一提。
莫迪亚诺的文风,继承了法语文学一直以来的诙谐幽默。而同时作为现代派小说家的他,却显得与众不同,其文字中还承载着哲学的追问、社会的反思和小说形式的创新。因此,他还被称为“新寓言”派代表作家。莫迪亚诺这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法语文学创作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收获。莫迪亚诺是现代性小说的探路者,和传统小说中“起承转合”的叙述模式大相径庭,精彩好看的情节不是他所器重的,他更看重小说的艺术价值与哲学意蕴。莫迪亚诺此次获得诺奖,必定再次成为中国文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从他身上到底学习什么,从他的文学作品中领悟怎样的价值内涵,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