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黄磊:在古镇造一座戏剧乌托邦

谢奕娟

2014年11月09日08:33    来源:信息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戏剧居然在小镇里发生了,这太疯狂了

图片

  □专题策划/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谢奕娟 录音整理 实习生 蔡佳贤

  10月30日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开幕了,在过去的一个多星期里小镇上演着大大小小各类演出,而今天戏剧节就要闭幕了。

  本报记者日前特地前往乌镇亲身感受这场戏剧盛宴,为大家揭秘戏剧名导们在小镇不为人知的故事。

  不说不知道,原来为了筹备第一届乌镇戏剧节,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带着测量工具,亲自走遍乌镇的大街小巷,为剧院的改造绘制图纸。而为了本届戏剧节,在乌镇古老的水剧场上演一台实景大戏——水剧场版《青蛇》,田沁鑫带着演出团队通宵工作,夜夜与乌镇的天光、蚊虫和雨水“作战”。孟京辉也进驻了乌镇,这位文艺“愤中”在似水年华的酒吧里喝着喝着就灵光一闪,决定在乌镇做一场史无前例的午夜场话剧……

  三位平日里不常遇到的戏剧名导,在黄磊的“拉拢”下,不仅成了同事,还做了邻居,纷纷在乌镇设立自己的工作室,过起了小镇生活。

  戏剧节发起人黄磊:在古镇造一座戏剧乌托邦

  如果没有黄磊,今天的乌镇或许不会那么有名气,更不会与戏剧结缘,成为一座吸引着文艺青年争相朝圣的艺术小镇。

  拍《似水年华》带旺乌镇

  如今黄磊在乌镇开设的“似水年华”红酒坊,是这里人气最高的酒吧,而他与乌镇的结缘,也始于《似水年华》。

  2002年,为了给生平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似水年华》寻找取景地,黄磊四处看场。偶然间,在翻阅杂志时,一个叫作“鸟镇”的地方令他心里一动。循着地址找去,原来“鸟镇”是“乌镇”,但地方却恰合他的想象。

  当时的乌镇,作为如今戏剧节大本营的西栅还未开发,《似水年华》中出现的书院、逢缘双桥,染布坊等等,都取景于乌镇的东栅。黄磊和刘若英演绎了一对分隔于乌镇和台北两地,却长相思念的痴男怨女。

  黄磊回忆,为了拍到理想画面,剧组在东栅的河上搭起一座廊桥,此举立刻招来了反对,时任乌镇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的陈向宏和他吵得不可开交。谁也没曾想到,不久之后,《似水年华》的热播让乌镇名声大噪,而与黄磊不打不相识的陈向宏,自此与他兄弟相称。

  为小镇凑齐三大名导

  近十年间,黄磊多次到乌镇旅游访友。一次在乌镇看到水剧场后,黄磊突发奇想,“应该在这里演一部话剧,弄一个戏剧训练营,或者再玩大点,搞一个戏剧节!”陈向宏听了也拍板叫好。

  但搞一个戏剧节,就算在一线城市都并非易事,何况是在一座小镇?幸好因为演出《暗恋桃花源》和《四世同堂》,黄磊结缘了赖声川和田沁鑫,后来又邀请到热衷于扶持青年戏剧的孟京辉,有了三位名导坐镇,乌镇戏剧节总算凑足了班底。一次约齐了三大名导吃饭,黄磊还在微博上得意地晒出合照:“这个世界上能把他们三个凑在一起的人就是我啦。”

  2013年5月,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在西栅如期举行。此时,黄磊已为这个戏剧节酝酿了五年,奔走了三年。看着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逐渐成为现实,黄磊心生无限感慨。乌镇,也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常带孙莉和多多游古镇

  一早就在乌镇建立了个人工作室的黄磊,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本届戏剧节上,戴着墨镜的黄磊出现在乌镇街头时,他刚一带头给嘉年华表演鼓掌,就被围观的群众发现了。“这不是黄磊嘛!”“黄磊来了!”大家手中的镜头纷纷转向了黄老师。黄磊快步走进酒店边上的小门,穿过一道走廊,转进一片绿地,不一会儿,就成功将身后一群跟拍者甩脱,带记者来到自家工作室门口。

  这是一间从外面看去平淡无奇的小院落,但外墙上爬满的藤蔓增添了不少诗意。黄磊透露,工作室是名副其实的“工作室”,大家经常在这里开会。“去年我们整个青年竞演的评委会议都是在我这儿开的,因为我这离举办场地蚌湾剧场最近。还有就是迎来送往各界的嘉宾,像过两天何炅来,就住我们家,确实你让他住在酒店,满大街溜达也不方便。”

  黄磊的妻子孙莉和女儿多多也是这里的常客,“我们会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有时候过来玩玩,多多对大自然很有兴趣,她喜欢待在这儿。”

  办戏剧节普及戏剧教育

  身为乌镇戏剧节的总统筹,黄磊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他自比“润滑剂”,“我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从我们整个组委会,到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协调、对口”。

  第二届戏剧节才刚开幕不久,他和艺委会的成员们已经开始为明年的戏剧节订计划。“今天上午我们几个人还在开会。其实这个东西就跟那个国际时装周差不多,时装周不是发布今年流行趋势什么的嘛,我们也得观察一下,今年比较热乎的戏或者是这几年一直在受关注的大戏小戏,主流或者边缘的剧目,大家先提一提,再设定一个主题。”

  说到乌镇戏剧节的特色,黄磊说不想去跟国际的戏剧节比较,也不追求什么高大上。“我们办这个就是普及戏剧的一种艺术教育,就是老百姓看戏这多简单的事儿。咱也别把这事儿弄成多‘高大上’的。我觉得戏剧最早起源就是田头艺术,放下锄头就演戏,演了戏接着刨地,这才是一种回归。”

  【最爱乌镇一景】

  “似水年华(红酒坊)吧,晚上挺好的,特别是戏剧节期间,大家演完了、看完戏了,就来喝酒聊天,一拨人走了又来一拨,我每天晚上都在那里迎来送往的。”

(责编:陈苑、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