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元素打造中国特色
在我看来,虽然中国的情景喜剧已经经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尚未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期”。不仅在创作题材、制作模式、市场机制方面,中国情景喜剧尚未形成稳定和可观的规模,还缺乏像欧美情景喜剧那样流行数十年、影响社会风潮、深入人心的经典剧作和人物形象,也没有培养出足够规模的忠实粉丝群体。在这一状况之下,中国的情景喜剧要往何处走,我认为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传媒环境和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情景喜剧在话题尺度和主题呈现上与欧美有较大区别,不可能无所顾忌地表现物质和本能欲望。因此,我们要走出一条本土化的创作道路,不能靠对欧美经典作品的简单克隆和照搬照抄,而应从传统艺术和民间典故当中发掘故事素材。当好莱坞对中国元素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却手持传统文化的金钥匙而无法开启情景喜剧的大门,实在令人遗憾。其实,利用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借鉴传统相声、小品、滑稽戏和哑剧等艺术形式,从《八仙过海》《济公》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奇中寻找喜剧元素。然后,努力塑造能够让观众记得住、留得下的人物形象。电视剧归根结底是人的艺术,一部剧作到最后,情节容易被遗忘,而成功的人物形象却能够成为经典。我们要塑造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鲜明辨识度、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像《我爱我家》里搞笑古板的傅明、《武林外传》里风姿绰约的佟湘玉等。再有就是要注重台词语言的凝练度、流行性和传播力。一句幽默睿智的人生格言,一句贴合人物性格的口头禅,一句一语双关的俏皮话,一个世俗生活的搞笑段子,都可能成为具有持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经典语录。
培养受众群体也是中国情景喜剧发展必须完成的任务。当下,我们可以用大数据思维来洞察受众的审美喜好和娱乐诉求,锁定目标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提升故事情节的关联度和黏合度,借鉴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形成约会意识;提高剧情的话题性和兴奋点,让观众有带入感和认同感。再者,在播出渠道层面,要构建全媒体播出模式,制作适合全媒体播出的作品。如此一来,中国情景喜剧才能迎来真正的成熟和繁荣。文/杨洪涛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