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在于浙江宁波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化馆年会主题论坛上发表题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演讲。 何蒋勇 摄
中新网宁波12月19日电(何蒋勇 李佳赟 戴云华)“看着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我们对伦理的结构和天理的敬畏却越来越远离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发表题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演讲。她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文化馆是文而化之的基础单位,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信仰的重任。
于丹回忆道,文化馆是自己那一代人年少成长的青春记忆,孩子们听样板戏,练毛笔字,拉胡琴,打乒乓,那时虽然物质并不富足,可心中是有梦想的。“但看着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我们对伦理的结构和天理的敬畏却越来越远离了。”
在当今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农耕文明逐渐消失,城市文明拔地而起。于丹感叹,今天最大的奢侈品是安全感,人们将走向无根的文明。
“我们曾经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压缩了西方资本主义一百年的进程,我们迅速把GDP做到了世界老二,但是我们的文化断层了,我们接不上自己的血脉。”于丹惋叹道。
但她也欣喜地表示,在虚拟的空间发达到漠视现实空间的时代里,很庆幸,文化馆还生生不息。
在于丹的眼中,文化馆是接地气体的,是文而化之的基础单位。她进一步解释道,“文化”的本意是文而化之,这是一个动词,并不仅仅是僵硬的文化成果。在都市文明架构的冷漠秩序中,若想让文化成为真正生机蓬勃的动词,作为基层文化的建设者,文化馆要把“化”的动词用好,重建中国的文化信仰,填补现代人伴随经济大潮裹挟而来的空虚感。
此外,于丹还看到,在今天的国际化时代中,越往国际化趋同,就越要找到自己差异化的基础。“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作为中国人传统底子的东西,应该与中国人的信念一同世代相传。在全球都在用普世价值的时候,谁能抓住自己民族的根,我们的文而化之才更有了底气。”
“文化是用文明的态度化育人心,凝聚信念,化育行为。在当今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让传统文化继续延续在都市文明的血脉之中,让我们做一个还有根脉,站得住的中国人。”于丹如是呼吁。(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