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之王》:抓住文化痛点 实现诗歌回归

2016年01月04日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诗歌之王》:原创文化节目的担当

  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真人秀扎堆,从户外挑战类到亲子类,看似类型多样的真人秀节目背后总是绕不开“明星”和“户外”。但在综艺节目的繁荣背后,似乎很少见到文化类真人秀的踪影。

  现在国内真人秀节目大多以国外模式引进为主,但文化类节目例外,因为会面临“水土不服”等问题。除此之外,文化习俗、生活模式以及社会规范等特性既极大地抬高了文化类节目模式引进的门槛,也为真人秀节目领域的本土化原创提供了新契机。

  然而,文化类节目如何打动普通人,是大多数文化类节目本土化原创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90后对于文化节目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对于一贯严肃的文化类节目来说,在严肃与活泼中找到契合点与平衡点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四川卫视原创诗歌类文化节目《诗歌之王》中,诗歌的高雅内核被包裹在流行音乐的外壳中。运用R&B、流行、摇滚、中国风等多种风格演绎不同类别的现代诗歌,在文化内核表现形式上趋近年轻人审美习惯。同时,六名歌手和六名诗人组成组合战队PK的方式,也是年轻人所熟悉和喜爱的综艺竞赛模式。

  将诗歌文化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既是模式创作从“真”到“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新IP的诞生与探索过程。在笔者看来,节目模式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嫁接式”的旧瓶装新酒,另一种则是推翻与重塑的破冰重生。《诗歌之王》将音乐与诗歌结合,既有“嫁接式”的平台、模式转换,同时又通过融合再造,赋予了诗歌以及音乐全新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气质。基于社会文化需求而嫁接再造的“巧模式”与大胆创新的文化精神是这档节目能在各形各色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有这样的台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诗歌之王》在首期节目便巧妙设置了“相遇”的主题,契合了“诗”与“歌”的碰撞与复合。而这,其实也是“诗”与“歌”的重逢。

  “诗”以“歌”合之,而成为“诗歌”。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国风古韵到宋词“凡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的妇孺皆知,“诗”“歌”相合本就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结合。作为一档综艺节目,《诗歌之王》既抓住了当下娱乐文化的痛点,又实现了诗歌文化的复古回归。

  综艺节目的发展既需要破冰创新的勇气,也需要责任与担当,这便是文化类节目中所需的“意”。对“诗意”的坚守不流于矫揉造作和暮气沉沉,而在其真、其新与其意。所谓“意”即在其流淌的诗意和其独立的精神,“诗”与“歌”交融而不迎合。

  在创新的同时对“诗”“歌”本身独立的坚守以及对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是《诗歌之王》在“意”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从“金曲诗人”梁芒到“炸裂诗人”陈年喜,从新古典诗人宇文珏到80后新生代诗人下午,诗歌流派、风格受到大众的欢迎;从R&B到中国风,从流行到摇滚,音乐曲风与观众审美口味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关照。

  正如好莱坞大片的打斗场面会广泛使用“中国武术”,却很难拍好“侠之大者”的武侠类型片,在国际模式元素借鉴之上的本土化原创才是文化类节目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画皮画骨难画心”,对于文化类节目而言,“真、新、意、全”最终指向的都是文化这个核心。在娱乐放松的同时,注重文化底蕴与价值取向,这是《诗歌之王》破冰突围的关键,也是综艺节目应有的勇气与担当。(刘刚)

(责编:王艺锭、陈苑)

推荐阅读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