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戏剧节每年都会有不少来自国外的表演艺术团队在水乡的街巷表演。
以《假面·玛丽莲》和《伐木》震撼了中国观众的著名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今年带着《英雄广场》再次到天津大剧院,参加曹禺国际戏剧节暨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北京青年戏剧节于2008年创办。从第一届举办至今,青戏节共推出了317部戏剧作品,有近6000名青年戏剧人参加了戏剧节的创作及制作,近27万人次观看了演出,近4万观众参加了由北京青年戏剧节组织的各项公益戏剧教育活动。
夏天是戏剧人的狂欢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戏剧节将于7月在法国的一座南方小城举办,这就是以该城市命名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因为戏剧节,阿维尼翁闻名于世。同样的故事如今也正在中国上演。3年前异军突起的乌镇戏剧节、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举办了4年的杭州国际戏剧节,今年新生的深圳当代戏剧双年展,让许多人看到,“戏剧节”这个概念正在被国内观众接受,而在戏剧重镇北京、上海之外,更多的城市与戏剧的关系亲密了起来。
北京戏剧资源最丰富
42岁的蔡女士每年都要从福建到北京来看戏,她并非戏剧从业人员,只是一名爱看话剧的普通白领。她最爱看北京人艺的话剧,《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这些经典的人艺剧目,她都看过。她对各大戏剧节的时间表也很清楚。“在戏剧节期间来,可以更密集地看戏,非常棒。”蔡女士说。
拥有全国最好戏剧资源的北京,不仅吸引本地观众,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迷。有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演出市场话剧观众为173万人次,同比增长17.6%;戏剧类演出票房为6.2亿元,比2014年5.2亿元增长21%。
戏剧扎堆的北京,戏剧节也年年扎堆。2016年,北京戏剧节的数量让业内人士也难以计数: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国际青年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国际女性戏剧节、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喜剧艺术节、百姓戏剧展演、环保戏剧展演……
国内戏剧生态迸发生机
不只北京、上海,放眼全国,各类戏剧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的戏剧生态迸发前所未有的生机。
3年前异军突起的乌镇戏剧节,让大家看到了阿维尼翁戏剧节中国版的效应——乌镇一夜之间从江南水乡变身为文艺的戏剧小镇,也成为区域性戏剧节成功的标杆之一。与其他地方展演性的戏剧节比,乌镇戏剧节最大的特点在于参与感和节日感。
在天津,经过连续两年的良好运营,天津大剧院打造的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也成为国内戏剧市场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品牌。今年,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也正式移师到天津。克里斯蒂安·陆帕、托马斯·奥斯特玛雅、格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格热戈日·亚日那等代表当代国际戏剧界最高水准的最强力量,组成集团军式“超级阵容”荟集津门,在业内引起震动。
在深圳,“戏剧节”的概念则被创造性地延伸成“当代戏剧双年展”。作为中国第一个以戏剧为主题的双年展,它基于深圳的新兴移民城市的特质,突出先锋、前卫,关注当代、城市,为观众呈现出“戏剧”的无限可能,也为区域性戏剧节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探索平台。
作为北京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杭州国际戏剧节、深圳当代戏剧展的艺术总监,孟京辉对比了这几个“节”的不同:“北京青戏节,更年轻,也更无序,你可能看到有一个小戏,它真好,再看另外一个,怎么这么烂,但这些都没关系。杭州的,是比较柔软。乌镇则是像梦一样。深圳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它是多元化,是宽阔的。做戏剧节得尊重这个城市的脉络和呼吸。”
戏剧节给城市带来改变
“在戏剧节里,各种能量在一个短时间里释放,是按照每个人自己内心的节奏。戏剧节应该要多一点,要是每天过节多好啊。”孟京辉说。对于戏剧人来说,戏剧节是一次嘉年华,也是一次凝聚各地戏剧力量酝酿下一次戏剧新浪潮的机会。而对于城市与民众来说,戏剧节是一个窗口。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李六乙曾经说过,一座没有戏剧的城市是没有生气的。不论是民间戏剧节、商业戏剧节还是官方举办的戏剧节,戏剧正在展示它的能量,既能给城市增光添彩,也能带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短短3年,戏剧节已经让乌镇拥有了崭新的文化生态。“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给游客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乌镇戏剧节主席、发起人、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表示。戏剧节、艺术展让乌镇不再只依靠“小桥流水人家”,而在乌镇长大的孩子,如今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艺术的熏陶。
相比于乌镇戏剧节的商业化运作,天津的戏剧节则主要由当地政府拨款贴补。2013年,天津市财政设立1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高端演出、展览及公益文化普及活动。第二年,经费增至2500万元。补贴不是财政直接“输血”,而是补贴票价。假设观众掏300元买一张票,价值实为600元,市财政负担了另一半。票卖得越好,补贴越多。这种“政府补贴、降低票价”的方式大大培育了戏剧市场。
“曹禺国际戏剧节堪称天津戏剧的盛大节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丁小平说。对此,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林克欢也表示认同。他认为,通过戏剧节不但可以引进国外的优秀剧目,还能够了解国外的思想史、艺术史,以及艺术家是如何构思创作的。能做到这些,戏剧工作者就能进一步培养、催化本土的舞台艺术,观众也能进一步提升艺术品位、欣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