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出悟空头部
搓出细纹,修饰帽纹
弯曲手部,做出勾手
陈素景有一双会施“魔法”的手,面团一过手,便像活了似的。
陈素景,今年52岁,山东菏泽人,曹州李派面塑第五代传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虽说是传承人,她却是半路出家。从外村嫁到穆李村后,陈素景即被村里的“面人儿”吸引了去。其公公是已故民间面塑艺术大师李芳清,成了陈素景的师父。
陈素景家的沙发上,摆满了各色的面团袋子。她说,以前制作面团,白面和糯米粉混合,加入甘油、蜂蜜,用温水和成面团,饧上半小时后,放入锅中蒸半小时,出
锅后用甘油加颜色把面团揉匀,加入防腐剂。“这得提前一天做。现在先进了,面团可以买现成的。”
虽说“面人儿”做起来复杂,制作的“家伙什”却极其简单。竹签、梳子、剪刀和塑刀,就能让人物活灵活现,靠的是双手的巧劲儿:竹签作骨架支撑;梳子可以压出条纹;剪刀剪出发饰、手指、衣服等;塑刀为塑性的主要工具,一头尖如针,一头平如刀,可以进行切、按、挑、扎等手法。
“捏的时候,先在竹签上端用肤色的面团捏出头型,用塑刀压出眼窝,用尖端挑出鼻子,就知道这是脸的中央了。然后在眼窝中,把黑白眼珠放上,眼睛的样子就出来了。最后才是嘴。”陈素景说着,手中一个孙悟空的脸部面貌已经呈现出来。
她特意将头部拉成长条状,顶端略尖,大拇指从脑袋后方中间位置一压,将面团折叠起来,两只手在前部定型,孙悟空“尖嘴猴腮”的人物特点立刻鲜明起来。拿着塑刀的宽头部分,在头的两侧轻轻一拨,耳朵马上就“长”了出来。“小孩子的眼窝偏下,中年人略上,老年人最靠上,还要在额头压出皱纹。”
头部定了型,头发、头饰部分就开始一一粘贴。“这之后才是身子,站着是七个头的比例那么高,坐着‘五头’高,蹲下‘三头’高。之后穿上衣服、粘上胡须什么的就行了。”陈素景手上一刻也不闲着。一会儿搓出长条做成胳膊,一会儿用塑刀挑出个花朵。
“步骤是很简单的,但是要在细节上做好,是要看功夫的。”陈素景最近刚收的学生张先生边捏边说。已经退休的他发现了“面人儿”的乐趣。今年元旦后从北京专程来到陈素景的学徒班上拜师学艺。
她说,目前儿子、儿媳都在西安工作,儿媳捏面人,儿子则在学校当面塑老师,陈素景却拒绝了他们把自己接到西安的请求:“老一辈把手艺传下来了,我一走,咱这里的手艺不就毁了吗?”
如今,“面塑常年招生”的灯箱上还挂着李芳清的照片,就摆放在陈素景的小卖部门口,来一个,她就教一个。
■小贴士·捏面人儿
五颜六色的面团,有的压成饼,有的搓成绳,有的挑成花……在一双灵巧的手中,捏将到一起,要么“蹦”出个孙悟空,要么“请”来个唐三藏,或者穆桂英、杨贵妃也能跃然面前。
每到过年,甭管城市还是农村的集市,“面人儿”都吸引着孩子们驻足观看,拉都拉不走。一个马扎,一个小木箱,就是这些四方游历的“面人儿”艺人的全部。
“面人儿”是黄河流域民间面花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用来祭祀的花供。及至清代,“面人儿”脱离民俗功用,逐渐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面人”已有上千年历史。面塑名家大多来自城西南的穆李村,此村被誉为“天下面塑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