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源自我們的文化積澱和精神信仰,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專訪樊錦詩:錦瑟華年去,莫高永留詩

 
  冬日的北京陽光和煦、空氣清冽。在人民網會客室,我們見到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她此次來京,是為參加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作為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樊錦詩獲得了由黨中央、國務院頒發的改革先鋒稱號。華發如雪、身材清瘦的樊錦詩已經年至八十,但隻要說起敦煌,我們仍能感受到她扎根大漠逾五十年從未褪色的熱忱與活力。
 
  在敦煌研究院,有一座名為“青春”的雕像佇立其中——一位短發少女拿著草帽,身體微微前傾,邁出去的步伐彰顯著......[更多]

畢業后我被分配去敦煌,其實是符合我所學專業的。第一次親身前往敦煌后,石窟藝術的博大精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學校的學習以及當時實習的經歷也讓我對敦煌有了較為膚淺的初步了解。

做出這個選擇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敦煌越久,越深入地接觸它之后,就越發地感嘆敦煌藝術真的博大無邊、深不及底,仿佛有一種很強的磁力,牢牢地把人吸引住。對敦煌的了解越深,就會對它越發熱愛。

改革開放后,敦煌研究所的工作逐步走向正軌,此時我和我的先生都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一邊是工作,一邊是家庭,這讓我非常糾結。1986年,在我和我先生結婚的第19個年頭,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我先生了解我,知道我對敦煌的感情,最后他決定隨我扎根敦煌。

敦煌莫高窟從開窟至今已經1652年了。在16世紀中葉,隨著陸上絲綢之路衰落,嘉峪關封關,莫高窟因長期無人管理而被荒廢遺棄,任人偷盜破壞,神聖的藝術殿堂幾成廢墟。直到1944年“國立敦煌研究所”成立之后,才重新得到保護和管理。

敦煌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遺產評定的全部六條標准,這在世界范圍內非常少見。其藝術之博大精深也讓它在世界遺產中獨樹一幟。因此,當上敦煌研究院院長后,我深知自己肩上擔子的重量。

壁畫的保護要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研究——壁畫的泥巴的成分、草的種類、顏料的元素等等,在將基礎問題搞清楚后,再分析形成病害的原因機理,最后才能根據不同的病害情況,採用相應修復技術和工藝。敦煌莫高窟至今已經超過1600年了,將洞窟的保護工作做好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無論是保護、研究還是弘揚,都是我們敦煌研究院的責任。在這一方面,我們的數字檔案功不可沒,利用數字化的手段,大家在手機上就能欣賞到敦煌之美。

為了增強游客的體驗,改變以往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方式,我們利用數字檔案,推出了兩部時長各約20分鐘的數字電影:《千年莫高》和《夢幻佛宮》,讓游客對莫高窟有初步的了解。

既然辛苦又為什麼堅持?因為過程雖然辛苦,但是期間的探索更能讓人感到樂趣無窮,而探索出了成果,也會為此高興。所以,我願意品嘗這份“辛苦”,更願意留在敦煌。回望我這一輩子,我覺得非常值得——敦煌莫高窟是那麼了不起的文化遺產,能為它服務是我的幸運。如果再讓我選擇,我也會選擇堅守敦煌。

見到樊錦詩是在北京冬日裡的一個陽光和煦的晴天,上午十點,她如約來到人民網。“歲月悠悠倏忽如一晃,上海姑娘兩鬢也如霜”,年至八十的樊錦詩滿頭銀絲,身材清瘦。

談起初到敦煌時,樊錦詩笑笑,仿佛在述說一段久遠的故事。1962年,她來到心心念念的敦煌實習。然而,艱苦的條件令常年生活在大城市的她結結實實地吃了一驚: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她一邊說著,一邊側過頭,做出洗發的動作,“在敦煌洗完頭發之后,頭發都是黏的,水的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