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震雲談《一九四二》:災難,我們拒絕遺忘--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專訪劉震雲談《一九四二》:災難,我們拒絕遺忘

人民網記者  劉  陽

2012年11月29日08:07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在經過了漫長的醞釀、糾結和充滿痛並快樂著的創作后,馮小剛終於將他心心念念將近20年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搬上了大銀幕。這部名為《一九四二》的影片,是馮小剛導演生涯中最嚴肅、最沉重、最具份量的作品。

制圖:宋 嵩

  □ 作為河南人,我竟然從不知道1942年曾經發生過這麼嚴重的旱災,更令我震驚的是,這場災難的親歷者和他們的后代無不選擇了遺忘

  □ 生活裡嚴峻的事實在太多了,人的心就變成了一塊鐵,這塊鐵如果就這麼硬著,磕在石頭上就破碎了,但坦然和幽默把這塊鐵化成了水  

  □ 對當時的河南人來說,生存依靠的已不是信仰,而是本能,在這種殘酷環境中,唯一需要的慰藉就是人和人之間那點微弱的善良的光芒 

在經過了漫長的醞釀、糾結和充滿痛並快樂著的創作后,馮小剛終於將他心心念念將近20年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搬上了大銀幕。這部名為《一九四二》的影片,是馮小剛導演生涯中最嚴肅、最沉重、最具份量的作品。

馮小剛說,之所以創作這部影片,是因為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變了他對中華民族的認識。而對於小說作者和編劇劉震雲來說,《一九四二》已經不是一部簡單的災難片、歷史片,而是對一個民族精神支點的追尋和叩問。

遺忘比災難本身更震撼人心

記者:在您所有的作品裡,《溫故一九四二》可以說是一個異數。一方面,他與您通常慣於描述的當代現實生活相距遙遠,另一方面,它的類似採訪手記的紀實風格也在您的作中序列中獨樹一幟。20多年前,究竟是什麼讓您有了創作這樣一部作品的沖動?

劉震雲:作者與作品的相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溫故一九四二》創作於1990年左右,在此之前,我從來沒寫過非虛構類作品,類似的創作也從來不在我的寫作規劃之中。

1990年,我的朋友錢鋼准備編一本《中國災難史》,希望從中看到中國人是如何從災難中走出來的。他從20世紀入手,選取了90個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重大災難,每年一個。在1942年,他選擇了當時最嚴重災難——河南旱災。因為我是河南人,錢鋼把這個災難的寫作任務交給我。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作為一個河南人,我竟然從來不知道1942年曾經發生過這麼嚴重的旱災,嚴重到死了300萬人。300萬有多少?我沒有概念。一個人的去世是去世,許多人的去世就是數字了。錢鋼告訴我,二戰時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迫害致死的有100萬人,1942年河南就有3個奧斯維辛集中的人死於旱災。

但更令我震驚的還並不是300萬這個數字,而是當我向這場災難的親歷者和他們的后代問及這場災難時,卻發現他們無不選擇了遺忘。問他們1942年發生了什麼,他們反問我1942年是哪一年。我說就是旱災那一年啊,他們又問我到底是哪年。這麼嚴重的災難,人們為什麼會遺忘?遺忘就說明這場災難在他們心裡並不重要,可是這麼大的災難怎麼會不重要呢?這樣的震驚和疑惑,迫使我進入對1942年的探究和寫作。

《一九四二》亮點揭秘:

(責任編輯:黃維、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