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古典音樂與我們共鳴 新年音樂會演出蜂擁北京市場

本報記者 沈小根

2013年01月05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當下,又到音樂演出的火熱季。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各大跨年演出中,古典音樂的演出比往年更為引人關注。在踩著“江南Style”的時代,大眾應如何理解被稱為“高雅藝術”的古典音樂?它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如何?

  

  國家大劇院,艾森巴赫帶領大劇院樂團綻放激情﹔人民大會堂,梅塔率以色列愛樂樂團閃亮登場﹔工人體育館,李雲迪演繹的肖邦夜曲引人入勝﹔還有德國、奧地利、美國樂團的高水准演出……這個新年,古典音樂成了熱詞。在北京,據說年前年后光以“新年音樂會”冠名的演出就有十好幾場。

  高雅,源於內心尊重並非外在形式

  不是專業音樂廳,沒有西裝革履,歲末的工體,上萬觀眾參與了李雲迪音樂會。

  現場除了演奏肖邦、貝多芬的名曲,大屏幕、旋轉舞台、演奏者與嘉賓的現場互動、流行樂的自彈自唱,這場混搭古典、民族、流行等多種音樂元素的演奏會,收獲了粉絲的熱烈掌聲。

  “其實兩三百年前,古典音樂並不是現在我們所認為的高雅音樂。古典音樂在當時也是街頭巷尾喜聞樂見的東西。”上海音樂學院老師田藝苗致力於古典音樂推廣,她發起的“穿T恤聽古典音樂”沙龍,作為面向年輕人的社會化、生活化的活動,受到了不少人的歡迎。

  音樂評論家劉雪楓認為,古典音樂可以給人以精神上的安慰,這是當下人們所亟須的。但人為地把古典音樂抬高到一個所謂“高貴”的位置上,本身是錯誤的。

  “說古典音樂高雅,倒不如說對音樂都應當抱有一份尊重。古典音樂是跟當時的社會狀況、文化生態相伴發展的,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澱。”劉雪楓笑稱自己也是“雜食愛樂者”,“其實無論何種音樂形式,隻要是用心做的,都有審美價值,都值得尊重。”

  跨界,放下身段不等於混為一談

  現今,有不少音樂人引用了古典元素去創作流行歌,也有不少藝術家用現代的形式去展示古典音樂。

  在李雲迪演奏會現場,記者碰到了一位“雲粉”。她從克萊德曼的鋼琴演奏專輯聽起,后來才真正接觸了古典音樂,然后再聽肖邦、貝多芬的。對於現場演出的“中國風”系列,她表示,用鋼琴來表現傳統京劇很新奇,她也很喜歡。

  “我認為跨界就是古典音樂放下身段的方式。既可以用一部分古典音樂的元素來創作流行樂,古典音樂演奏家也需要放下身段,讓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藝術。”

  在國家大劇院的音樂會中,遲立明和朱迪思·豪沃思扮演的“楊白勞”與“喜兒”中西合璧,表演的歌劇《白毛女》“扎紅頭繩”選段讓觀眾大呼過癮。以色列愛樂樂團演奏中,兩位舞者的表演、一位書法家的現場創作,同樣給人以別出心裁的感受。

  面對越來越多的“跨界組合”,劉雪楓並不認為這就是古典音樂的發展趨勢,“放下身段有必要,但跨界只是古典音樂發展歷史中的一朵小浪花,古典音樂自誕生以來一刻都沒有停止它的發展。最終還會從本質上向更高層次發展。”

  欣賞,出於音樂審美而非鑒賞研究

  面對“經典”,如何才能“聽懂”?

  田藝苗在“穿T恤聽古典音樂”的沙龍裡,往往會先放一段帶有古典音樂的耳熟能詳的電影片段,“很多人都是從影視劇裡接觸到古典音樂的,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拉近大家與古典音樂的距離。”

  “影視劇也好,音樂會也好,唱片也好,音樂有很多進入途徑和方式。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對音樂的愛,是突然的還是慢慢發展的。”劉雪楓笑著說,“沒愛上,那就是沒到點兒,得慢慢來。”

  音樂是需要共鳴的。由於人們的性格、脾氣、人生觀、世界觀、文化觀各不相同,因此古典音樂對不同人的吸引力也不盡相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對同一首曲子的理解都會千差萬別。”樂迷小穆介紹,自己當年為了“入門”,曾下苦功啃了很多書,結果聽起來還是“雲裡霧裡沒感覺”。她得出的結論就是,“除了去聽,沒別的辦法。”

  當然,加強對樂理知識、背景知識的了解,也能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但在音樂欣賞層面,能夠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自己的認知。劉雪楓以印象派音樂家德彪西的《大海》舉例,作品描述的是一天之間的海浪起伏,如同畫筆一般勾畫出從早到晚海浪色彩的變化,這種變化是被音樂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情感化了的,“音樂可以表現一切,而這種理解往往需要想象。”過度的解讀反而會扼殺美的想象力。

  學琴,要“協奏”不要“變奏”

  在物質充裕的時代背景下,隨著考級、培訓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孩子走上古典器樂學習的道路,有調查稱中國目前已有3000萬的“琴童”。在李雲迪的演奏會上,就可以看到不少觀眾全家組團前來。

  “父母的初衷當然是好的。”復旦大學在讀博士鄭雯6歲學琴,在校期間舉辦過多場演奏會,至今她依然把彈琴作為舒緩情緒的最好方式,“但和我同期學琴的大部分人,學到半途就放棄了。我自己喜歡的,所以才堅持。”

  “真正的音樂天才,是那些天生熱愛音樂的孩子,”劉雪楓說,“那種要學習音樂的熱情,擋也擋不住。現在的孩子差不多都是被父母安排學琴的,不可能成才。”

  

  鏈接

  古典音樂小史

  狹義的古典樂特指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20年代,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品。

  而廣義的古典樂則是從15世紀初歐洲文藝復興開始貫穿巴洛克時期、維也納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等,直至現代樂派,甚至包括所有非純粹娛樂性質的現代專業音樂。 

  巴洛克時期古典樂,新舊風格交織。維瓦爾第、巴赫、亨德爾等是這一時期代表音樂家。

  維也納古典時期的古典音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交響樂與奏鳴曲是該時期極為重要的藝術成就。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

  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在創作上突破傳統樂章結構的限制,產生了夜曲、敘事曲等許多小型器樂曲體裁。這一時期的代表音樂家有門德爾鬆、瓦格納、肖邦、柴可夫斯基等。

  古典音樂作品怎麼命名

  1.體裁+主奏樂器+調性。多用於協奏曲和奏鳴曲,如“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 

  2.約定俗成的稱呼+體裁。多用於一些知名度較高的作品或創作時名稱不明確,后人起名的作品,或是圓舞曲。如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 

  3.用國際通用編號。多用於作品豐富的大師級作曲家,如巴赫用BWV,維瓦爾第用RV,莫扎特用K。有時某一類體裁作品也用No.或Op./Opus編號。如代表某個作者第六部作品集的第五首協奏曲。 

  4.用作曲家的作品集的名稱。如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

  5.慶典音樂。如亨德爾的水上音樂、皇家煙火等。

  6.歌劇、芭蕾舞劇多使用表示劇情或歌詞內容的名字。如門德爾鬆的仲夏夜之夢,歌劇音樂多選自序曲或詠嘆調,如羅西尼的威廉·泰爾序曲。

  

  本版責任編輯:唐中科 版式設計:蔡華偉

(責編:溫璐、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