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畫像
楊家將的忠烈歷來為人傳誦。圖為楊業的雕像。
“李陵碑”遺址。其實楊業並非觸碑自殺而是被俘,演義中的描寫旨在渲染悲壯氣氛。
文、圖:記者 卜鬆竹
中國通俗文學名作《楊家將》中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奸臣”形象——“潘仁美”。其實歷史上並無演義中的“潘仁美”這個人。其文學形象的來源,是北宋的開國將領潘美。其人與嶺南還頗有淵源:宋滅南漢之戰,就是他擔任主帥。
那麼歷史上的潘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他和“楊家將”之間的恩恩怨怨真相如何?我們不妨重走一遍他當年的攻滅南漢之路,來找尋一些歷史的細節。
沖毀韶關象陣直指廣州
隨便拿出一張今天的廣東地圖都可以發現,當年潘美滅南漢的進軍線路並非“常規”。它似乎奇怪地從東向西繞了一個大圈,彎彎曲曲地從北部殺到了南部。
開寶三年(970)八月,南唐主李煜按照宋太祖的指示,讓臣下起草一封給南漢皇帝劉鋹的信,勸其對宋朝稱臣納貢。盛怒之下的劉鋹,除了囚禁信使,還給李煜寫了一封很不客氣的信,此事成了宋太祖發動對南漢戰爭的導火線。開寶三年九月初,宋軍進軍嶺南。潘美的頭銜是“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尹崇珂為他的副手。宋軍沒有採取多路分兵進擊的方式,而是集中兵力直搗賀州。
於是戰爭的第一場攻堅戰在賀州打響了。賀州地處今天桂、粵、湘三省(區)結合部,是南漢西部防線的重鎮。宋軍於9月15日包圍賀州,賀州刺史陳守忠率領部隊固守城池,不肯投降。9月21日,潘美等設奇兵伏擊南漢皇帝派來增援賀州的伍彥柔部,伍部“死者十七八,擒彥柔斬之,梟其首以示城中”。賀州守軍仍沒有放棄抵抗,但士氣已挫。於是在隨軍轉運使王明的一次強力進攻下,守軍投降了。
接下來,宋軍在疑兵戰術的掩護下,突襲昭州,克之,又迅速攻佔了桂州。接著,潘美的進軍路線折而向東,攻克連州(今廣東連縣),進抵韶州,即今天韶關的城下。
韶關是南漢的北部重鎮,也是都城興王府北面最重要的門戶。南漢都統李承渥領兵十余萬,在韶州城附近的蓮花峰山下與宋兵展開決戰。南漢軍在戰陣前方布置了突擊力強大的戰象。但宋軍依靠強弩勁弓的集聚火力,沖散了象陣。大象四散奔逃,甚至沖亂了南漢軍自己的陣腳。宋軍趁勢猛攻,南漢軍打敗,韶州陷落。次年,雄州(今南雄)、英州(今英德)相繼陷落,南漢國都北面已經是門戶大開了。
巧用火攻 致南漢崩潰
開寶四年(971)一月,宋軍抵達距番禺僅一步之遙的馬逕與南漢軍對陣。
廣東叫馬逕的地方很多,陽江、中山等地都有。那麼這個馬逕究竟在什麼地方?記者多方查找,終於在顧祖禹的《讀史方輿》中找到一條不甚明確的答案:“雙女山府西十裡。俗名鳳山。宋潘美伐南漢,次瀧頭,劉鋹遣使請和,美挾使,速渡諸險,至馬徑(逕),寨於雙女山下,去廣城十裡。《南游記》:今府西十七裡有花田,平疇彌望,皆種素馨。相傳南漢宮人死,多葬此,一名白田。其地有雙女山,即潘美駐師處。”如此看來,馬逕就在今天廣州城西的位置,已經屬於城區范圍了。
南漢軍在此部署6萬將士,領兵的是宮女梁鸞真的養子郭崇岳和大將植廷曉。依托山谷溝壑的地形,南漢軍用竹木修起“柵頭”,用以護衛營地和阻擋宋軍。宋軍則在馬徑的雙女山上屯兵,居高臨下。二月四日,決戰開始。植廷曉率領前鋒部隊據水而陣,郭崇岳擔任后援。開戰不久,南漢無法抵擋宋軍的兵鋒,植廷曉兵敗身亡,郭崇岳退回營地,繼續死守不出。
潘美於是構筑壁壘休整部隊,與將領們計議說:“敵軍用竹木編為柵欄。如果用火攻,敵軍一定潰亂。”於是分派丁夫幾千人,每人拿著兩個火把,秘密地行軍到達南漢軍的柵欄。當夜,萬余火把一齊投向南漢營寨。當天刮著大風,火借風勢,南漢軍迅速崩潰。
馬逕之戰是南漢王朝組織的最后一次抵抗。第二天,宋軍便兵臨廣州城下。劉鋹隻好出城投降。隨后,宋廷任命潘美與尹崇珂同知廣州兼市舶使。五月,任命潘美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與楊業的糾葛:
無私人恩怨
但有指揮不當之責
滅南漢是潘美軍事生涯中的重要一筆。但他的軍功並不止此,故而其躋身北宋開國名將之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那麼這樣一位將領,為何在軍事生涯的尾聲,在抗遼的戰役中落下了那樣一個不好的名聲呢?楊業之死與他真的有關系嗎?讓我們看看《宋史》是怎麼說的。
雍熙三年(986)宋軍北伐,由於曹彬所率領的東路軍失利,致使潘美、楊業的西路軍須掩護邊民后撤。當楊業提出避開遼軍鋒芒,採取一種穩妥的撤退方略時,遭到了級別低於楊業的監軍王侁的激烈反對,他主張尋找遼軍主力決戰。在宋軍兵敗、遼軍氣勢如虹而且兵力超過宋軍3倍多的情況下,這樣的作戰方案風險極大。楊業認為此舉必敗,不同意。王侁於是譏諷楊業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楊業是北漢降將,王侁的這句話令他騎虎難下,不得不從。
不知為何,在這場關鍵的爭論中,作為主帥的潘美卻始終一言不發。楊業進軍之后,要求潘美在陳家谷口設援軍接應。但在他進攻不利,且戰且退至陳家谷口時,卻沒有看到期待中的援軍。而此時潘美的主力部隊已經撤到了宋朝的根據地代州。於是楊業“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 ’乃不食,三日死。”楊業戰死的地點是朔州西南18裡的狼牙村,也就是戲劇中“兩狼山”的由來。
潘楊恩怨並無定論
因此有研究者指出,表面上看逼迫楊業出戰、撤走援軍的是王侁,但仔細分析,潘美應該是王侁的后台,是致死楊業的主要責任者。至於之前與楊業並無私怨的他置楊業於死地究竟是出於什麼心理,歷來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楊業死后,潘美因為戰敗之過被連降三級。之后又復職。991年,67歲的潘美病死。8年后,潘美被配置於宋太宗廟附祀。可見在宋代官方的觀點中,潘美仍然是有戰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