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新生代的文化新生活:不能做"有知識沒文化"的一代

2014年12月04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古語雲,“玩物喪志”,然而今日不同往昔。愛玩兒,敢玩兒,會玩兒,成了新時代青年的一個標志。青年們正通過各種的方式,賦予“玩兒”不同的寓意。中國人民大學青年讀書社社長吳子策就是其中之一,他想要做的是實現對知識的“靈學活用”。

  “我是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一股子好奇勁兒,引導著吳子策探尋著“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又該如何實現知識的轉化”等深刻的問題。對他而言,“有知識沒文化”挺可怕。

  2013年秋,吳子策開始組織團隊展開了一系列“實驗”,力圖在解決自身困惑的同時,為不同背景的同學提供交流的平台,搭建知識與社會的互動機制,讓知識產生化學反應。與最初專注於純文學、哲學與藝術不同,在他的帶領下,讀書社轉向“讀書·分享·行動”。推出了多個品牌活動:壹洋沙龍,“益”起讀書。一靜一動,動靜相宜。

  沙龍旨在為同學提供一個表達意見、交流討論的平台。每2周舉辦一期,首先通過微博發布討論主題,大家依個人興趣作准備。如“德國的教育問題”“自由主義國家的弊病”等。目前沙龍已經吸引來自美國、德國、韓國、津巴布韋等十幾個國家的同學參與,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來自劍橋大學數學系的留學生與日本留學生,圍繞“信息技術是否可以取代部分行政職能”這一問題展開的激烈論辯。有碰撞,有火花,有觸動。討論結束后,有著不同膚色、講著各國語言的朋友們偶爾會相約外出聚餐,偶然一次被人打趣:你們在開聯合國大會嗎?

  沙龍形式自由,“聊得高興,還會有人一屁股坐在地板上,把鞋子脫掉”。對此,吳子策將沙龍比作現代社群,舊人走,新人來,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在某種程度上,自由激發了參與者的能動性,知識可以是個人的,而文化在於分享。掌握了知識的人有了自覺意識,知識才有了生命感。

  實踐出真知,與真知一同而來的是問題,后者的解決有賴於行動者對知識的汲取。如果說壹洋沙龍保証了獲取知識的廣度,那麼讀書社即將推出的“益起讀書”將更側重於知識的深度。每期“益起讀書”指定一本書,參與者可以在這個話語之下,任選一本與之相關的書,即指定書目+X的形式,這樣就保証了看待同一問題的不同視角。並由此展開深入探討,每隔一段時間分享一次。

  最近,為慶祝壹洋沙龍一周歲生日,吳子策率領讀書社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推出了“免費送話劇票”的活動,劇目是由先鋒戲劇導演、實驗戲劇家孟京輝執導的《四川好人》,巧合又似有意,兩個人都在不同的領域以新奇的方式引導受眾對於文化的認知。

  同學評價吳子策,“一個雞血小青年兒”,朋友說,“他看起來像玩兒一樣,其實骨子裡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細心觀察就能發現,現在有很多像吳子策一樣致力於青年文化的年輕人,他們正在以更多新奇的形式朴素地表達著自己對於時代的感知,對於文化的熱忱,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新的一代對於文化使命的擔當。

  (張文瀟)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04日 17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