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談中國當代藝術走出去【3】--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實錄]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談中國當代藝術走出去【3】

2013年03月20日16:33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中國要在認識自我文化的價值和特性過程中,找到那些能代表我們的文化符號,以及這些文化符號與我們文化生存的心理和民族、精神融為一體的文化生態現象

[主持人]:吳院長,剛才聊了這麼久,我有一個問題,我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可能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比如說近幾年,小朋友比較喜歡看的動畫片當中,出現了我們自己國家的一些元素,但是在外國平台上被他們加工制造,比如說《功夫熊貓》,比如《花木蘭》,熊貓、花木蘭這都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可是被他們挪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使用,而我們自己傳統的文化元素可以在走出去過程中或者是丟失了,或者是沒有更好地把它加工出來,在這一點上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吳為山]:任何一個元素,它本身如果脫離了它的文化背景、環境以后,它就變成了一個孤立的符號。像西方人,像外國的一些機構,包括一些作家、創作者,他拿去了你自認為是中國的元素以后,跟他的文化背景、文化環境融合起來以后,確實在他那邊也合理地存在了,你就不能說它就是你的。你自己為什麼不用呢?所以我們要在向國際推動中國文化的過程當中有意識地保護這些元素的原生態狀態,也就是跟中國文化綜合性的環境融為一體,這叫原生態的狀況,就是它的文化生態。

[吳為山]:我們也不能孤立地去把某一個元素提煉出來,把它定位為就是我們中國的,並帶著這樣的面具走向了世界。仿佛這就是我,這就是中國。所以,世界文化交流,它給人們帶來的是相互的理解,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各種文化元素在相互認同中獲得新的生命價值。他們的語言,我們也在用。這就是交流。所以,中國的元素,不要怕被外國人用。中國的元素如果被外國人用了,人家用得很好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從文化的大而化之、世界大同和諧這個角度看,所有文化元素都可以被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國家所運用、所借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中國要在認識自我文化的價值和特性的過程中,要找到那些能代表我們的文化符號,以及這些文化符號與我們的文化生存的心理和民族的精神融為一體的文化生態現象。

[吳為山]:2004年,我去韓國,韓國把我的作品,如《孔子》、《老子》等匯集在一起,在韓國做了一個吳為山雕塑公園。可是那次我從韓國回來的時候,住在賓館裡,打開電視就是韓劇《大長今》,有人說是哈韓。也就是在我們哈韓的時候,韓國人也在吸收,也在學習,學習我們真正的傳統文化最優秀的儒家思想、道德思想,包括我去他們的一些寺廟,佛教在韓國也非常盛行,佛教本身也不是中國本土的,但是,儒家和道家是中國本土的,而且他們確確實實把孔子和老子的雕像立在了他們的土地上,我想,這就是他們對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創作的一種認可、一種尊重,所以我們也要正確地看待這些問題。我們自己更應該對自己的文化尊重。另外,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符號,第一方面要自信,但我們也不能抱著文化符號的軀殼不放,我們要使這個文化符號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更大的加深和延展。

[主持人]:放在現代當中更好地發展它。

[吳為山]:得到更大的發揮。

[主持人]:而不總是用過去這一個元素反復地在用,而是應該把這個元素更好地融合到我們現在中國的發展當中,更富有中國特色。

(責任編輯:包銀輝(實習生)、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