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談中國當代藝術走出去【4】--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實錄]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談中國當代藝術走出去【4】

2013年03月20日16:33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傳統文化不是表面封建文化的翻版,它應該是一種精神。今天,我們在做城市雕塑的時候,一定要防止把封建文化的模式作為傳統文化來繼承

[主持人]:您是從事雕塑藝術創作已經20多年了,您曾經作品在聯合國總部和意大利國家博物館、威尼斯宮、英國皇家美術館,都是各地去巡演過。而且去年還獲得盧浮宮國際美術雕塑金獎,這個榮譽在國際上應該很高,在國際上很高。中國很多城市和外國相比,原來有自己的特色,隨著改革開放,很多大城市建成同一化的國際都市形象。可能對於我們自己的城市雕塑,自己有特色的雕塑比較少見或者影響力不夠大。您作為雕塑界的名家,您怎樣看待這個城市雕塑在中國的發展?

[吳為山]:城市雕塑在中國其實沒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鴉片戰爭之后,西方的一些殖民主義者把他們的殖民主義雕塑放到中國,這當然與中國文化沒有什麼關系。真正的中國現代雕塑、城市雕塑從什麼時候開始呢?上個世紀20年代一批留學西方的雕塑家,像劉開渠、滑田友等等這些前輩大師,他們回到中國,把西方的寫實傳統,把西方的雕塑的方式運用到中國城市雕塑當中去,最早的像江小鶼創作的孫中山總理的像,劉開渠創作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等等,也就是中國的城市雕塑有好的開端,它一開始與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結合在一起。

[吳為山]:解放之后,中國的城市雕塑向蘇聯學習,把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式用於創作戰爭的題材,紀念中國革命的勝利。到“文革”的時候,這種雕塑現實主義創作方式用於偶像制作,到處都是毛澤東像、工農兵像。到改革開放之后,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很多地方做了不少抽象雕塑,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開始了。

[吳為山]:現在城市雕塑應該說發展得很快,也產生了一些好的作品。特別是2009年到2010年之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時候,文化部和建設部,對全國661個城市的雕塑進行了評審。評出60年以來60件優秀作品,獲得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還有40件獲得提名獎。也就是說,新中國以來,城市雕塑發展的成績還是可以肯定的。當然,在這短時間內,要建立很多城市雕塑,我們沒有那麼多優秀的藝術家。而且我們往往要趕在5月1號或10月1號之前把這些雕塑做出來,所以時間方面也不能允許認認真真地去做精品。西方一個教堂要建幾百年,他們的雕塑往往也要做幾百年,可我們在改革開放30多年當中,全國的城市雕塑做了幾萬件,661個城市,不鏽鋼球就有幾十萬隻,比如說開發區大有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陽、長江明珠、黃河明珠等等,都是以不鏽鋼球為形式的。

[吳為山]:我想關鍵問題就是我們的創作力量,往往我們不鼓勵創造,卻要求在短時間內復制,某一個城市做得不錯,馬上另外的城市就模仿,在建筑方面同樣也是這樣的。

[吳為山]:一個城市要真正地具有魅力,它必須保持城市文化的特色,保持悠久的文化傳統,不要把歷史全部鏟掉以后重新建立一個新城,要尊重歷史,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作,我們的城市雕塑也是這樣的,不要到處都是幾根柱子托一個球,或者一束浪花、一根飄帶托起一個球,這是我們常見的。還有所謂文化步行一條街,王府井大街創作了一組拉黃包車的、拉二胡的,全國各地都開始用這樣一種模式,好象這就是回到文化的本體,就是傳統文化。其實傳統文化不是表面封建文化的翻版,它應該是一種精神。所以,我們今天在做城市雕塑的時候,一定要防止把封建文化的模式作為傳統文化來繼承。

[吳為山]: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防止把西方現代主義當中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泛濫的那些意識形態的作品照搬到中國來,認為是世界的、是現代的。要知道中國有自己現代化的進程,中國人有自己的審美觀,中國有自己優良的傳統,有今天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所以,我們要創作出符合中國國情、特色的城市雕塑作品,他們將在世界的雕塑史上留下濃濃的一筆。我們如果只是模仿,隻能會成為垃圾。

(責任編輯:包銀輝(實習生)、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