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談中國當代藝術走出去【5】--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實錄]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談中國當代藝術走出去【5】

2013年03月20日16:33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城市雕塑要把大眾的審美和精英的審美,要把普世情懷和精英創作結合在一起

[主持人]:可以看得出來吳院長在這個問題上很激動。像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而且有那麼多個省市、自治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可能沒有抓住自己當地特色的核心,應該說,個性創作方面確實欠缺了一點。下一步我們應該著重的是在這方面挖掘我們自己的特色和創新的理念。特別想問一下您。近幾年,城市雕塑有很多新聞涌現出來,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屬於網友朋友們評為雷人的雕塑也是比較多的,比如“流氓豬”,包括烏魯木齊的“飛天”,包括蘇州有一個“吊死鬼”老子像,這樣的一些雕塑是凸顯它自己一種藝術價值還是它自己的一個文化色彩,在這一點上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吳為山]:在很多城市雕塑當中,包括作者,包括城市管理者,沒有很好地把握城市雕塑的真正特性。城市雕塑的真正特性是公共性,公共藝術是經得起各個階層、各個不同經歷的人、各個不同年齡段的人去品味,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它不是個人藝術家的創作,放在房間裡,所以,更要強調它的公共性。

[吳為山]:什麼是公共性?公共性就是人民性,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藝術,它要符合廣大群眾審美的需要,要符合他們情感的需求,要尊重他們的民族情感、文化情感和審美的習性。往往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作品又似乎平庸,比較一般,沒有創造性。所以城市雕塑要把大眾的審美和精英的審美,要把普世情懷和精英創作結合在一起,這是很難的。

[吳為山]:城市雕塑失敗的原因往往是把個人的創作和適合於室內擺放的作品,放到公共環境裡面去。其原因一是題材不對,它不符合放在那個地方﹔二是尺度不對,太大或太小﹔三是,它的造型跟周邊的空間、環境不協調、不和諧。

[吳為山]:比如說你創作一個古人,放在一個現代化的大樓前面,常常就不協調。作為明代的、清代的服飾、生活狀態在現代化的環境當中會顯得很奇怪。所以這裡面就存在藝術創作題材和它的尺度,還有創作方式,甚至材料,要跟周邊的環境協調的問題,還有與我們文化審美的問題。很多城市雕塑,做出很多裸體,現在中國人對這個東西,對聖母瑪麗亞,對凱旋門等不是很了解。另外,跟我們的建筑不協調,所以走不進人們的生活當中去,就不符合文化生態的發展,必然會被人們認為是多余的。

[吳為山]:真正好的城市雕塑是在城市裡長出來的,是從歷史中走出來的,是人們生活中滋生出來的,是從藝術家心裡迸發出來的,最后,它融入了人們的心靈,融入了人們的生活。

[吳為山]:我對城市雕塑有幾句話,它的標准,第一是一目了然,不要讓人看不懂、費解﹔第二,回味無窮﹔第三是雅俗共賞,第四是喜聞樂見,這是城市雕塑的一個標准。城市雕塑進入城市,實際上城市的領導者很重要,也就是我們的領導干部要用好專家,而不是不敢去涉獵這個領域,有些領導怕城市雕塑出來以后,會受到各種輿論的評價,所以,種種樹、弄弄噴泉﹔還有的領導自說自畫,自己去畫,畫了以后讓別人做。最后一種是充分地運用、借助專家群體的力量和優秀藝術家創作的資源,為城市雕塑共同設計、制作、落成。

[吳為山]:在這裡我想介紹的是,建設部下設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是1982年成立的,當時是由劉開渠先生倡議的。這是國務院批准的、有編制的一個建設指導委員會。建設指導委員會裡面有各類專家,有規劃專家、建筑家、文化學者、雕塑家,有一些資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還有藝術委員會,匯聚了規劃、園林、建筑、藝術領域等等方面的專家,還有這個行業界的一些領導干部。所以,這樣一個專家群體是城市雕塑建設的重要資源,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吳為山]:當然,僅有指導還不夠,這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我提出來,要加強城市雕塑的立法問題。城市雕塑不立法,各個地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做多大就做多大,想放在哪裡就放在哪裡,這樣下去,一個無序的狀態會產生。所以,我覺得應該要立法,超大規模的、重要歷史題材的、特殊歷史人物的都要經過專家組進行評審。

[吳為山]:另外,還有一些地方名人、歷史人物,可能沒有真正地在歷史當中得到准確的定位,有的是虛構的,有的是報的文章還沒有達到應有的境界,卻被創作成很大的雕像,立於公共空間,這會引起人們對歷史的誤讀。名人不一定是杰出人物,我們要遴選一批值得在歷史上立像的人物,為我們城市的現在和未來做精神道德引領。

(責任編輯:包銀輝(實習生)、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