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防震仍以傳統技術為主 存多方局限【2】--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博物館防震仍以傳統技術為主 存多方局限【2】

2013年04月25日16:08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傳統防震技術有多方面局限

  文物傳統防震技術盡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地震對文物的破壞作用,卻存在應用有局限、措施較片面、觀念易誤解、標准仍模糊等多方面的問題。

  從應用上來講,傳統防震技術的應用存在局限性。以側支法為例,它是通過利用塑料卡提供的側向支撐來減輕地震對高寬比且易失穩的文物的損害,盡管這種辦法能臨時保証文物穩定,但是在地震作用下,支架和文物的相互作用有可能造成文物破壞﹔膠粘法是通過在文物底部和台座之間採用乳膠或其他粘性材料進行連接,以減輕震害,然而,由於所使用的乳膠含有某些化學物質,對文物可能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且膠與底座粘結太牢時,不利於文物的自由存取。此外,上述方法對單件文物而言具有一定的防震作用,對於組合文物和嵌件文物來說,則有一定的局限性。

  地震方向具有多維性,文物震害形式具有多樣性,而傳統的文物防震措施往往不能從整體角度減輕文物震害,因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一些單位使用卡固法固定展品,這固然從一個方向限制了文物的搖晃,而由於地震的多維性,文物在地震作用下仍可沿其他方向運動。

  此外,傳統技術的標准也存在模糊性。傳統的文物防震措施往往以經驗為主,認為文物“不晃”或“固定”就滿足了防震要求。實際上,這是非常模糊的目標,因為這種措施具體能抵抗幾度地震,或者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震害形式如何,尚未經理論或試驗論証。另一方面,採取具體的防震措施時,所採用材料的物理性質、用量、加固部位等都影響加固效果。如拴線法究竟用幾根線、線的彈性剛度如何確定、直徑為多少、加固部位如何等,都缺乏相應的參考標准。

  未來的防震之路怎麼走

  對博物館採取振動控制措施是避免文物受損的最有效手段。周乾認為,為保証可移動文物的防震能力,首先應考慮博物館建筑的整體防震性能,採取減、隔震措施,比如在博物館結構的特定部位安裝減隔震裝置,來減小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結構整體的地震響應,從而減輕結構內部的文物震害,避免由於博物館建筑倒塌引起的巨大損失。目前,建筑振動控制技術日趨成熟,我國博物館建筑實現整體防震完全成為可能。

  隔震陳列台座是減輕文物震害的又一個重要手段。文物陳列台隔震支座在國外博物館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比如日本研制出的調諧形制軌道隔震支座,就可以有效產生隔震效果。目前,相關裝置的研發,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但與之相關的振動控制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設備隔震台座的不斷應用,使得適用於陳列文物的隔震台座的研制與推廣進一步成為可能。2009年承擔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以來,課題組研制的獨立式平行連杆三維文物隔震裝置、帶限位保護系統三維文物隔震裝置、磁力懸空三維文物隔震裝置都已經獲得國家專利。

  對於傳統防震措施,則要進行合理改進。採取防震措施時,應盡量避免破壞文物本身或影響文物展覽外觀,應全面考慮地震的破壞作用,應有明確的理論和試驗參考作為指導,確保文物能達到擬定的防震目標。對於嵌件文物、精細文物等易受破壞的文物而言,應採取文物隔震台座以減小其破壞。 周乾

(來源:中國文化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