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防震仍以傳統技術為主 存多方局限--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博物館防震仍以傳統技術為主 存多方局限

2013年04月25日16:08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雅安博物館元代瓷器在地震中受損(四川省文物局提供)

  編者按: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造成雅安地區各博物館館藏文物出現不同程度損毀。據四川省文化廳統計,截至21日中午12點,雅安市多家博物館受損嚴重,文物損毀125件(套),其中二級文物8件(套),三級文物33件(套)。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地震對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破壞極其嚴重。那麼,博物館文物震害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現有的防震技術是否有效?能否依靠科技創新讓博物館做到未雨綢繆?

  故宮博物院高級工程師周乾一直高度關注博物館文物防震問題。2009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周錫元的指導下,他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組成課題組,申報了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面向博物館陳列文物的隔震技術研究》。

  由於種種條件所限,目前,我國大部分博物館陳列文物的防震技術仍以傳統技術為主。在周乾看來,這些傳統方法盡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地震對文物的破壞作用,但也存在著諸多局限。未來需要從加強防震博物館建設、普及文物隔震台座以及合理改進傳統防震方法等多個層面,使文物受到最全面、最有效的保護。

  博物館防震仍以傳統技術為主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中間地帶,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地震對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破壞極其嚴重。以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僅四川省就有216家文物收藏單位的3169件陳列文物(含一級文物16件)受損,其中,北川縣羌族博物館文物庫房全部震塌,805件紅軍文物、羌族民俗文物全部被埋於廢墟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地震作用下,博物館陳列文物震害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文物自身破壞。浮放文物在台座上因滑移、搖晃導致掉落、碰撞破壞,或經受不住環境振動的作用產生開裂破壞。其二,台座破壞。在地震作用下,台座的傾倒和破壞造成其上的浮放文物的破壞﹔其三,存放文物的博物館破壞。建筑物屋蓋、牆體的倒塌,內部構建墜落而砸壞文物,使文物的損壞加劇。

  研究中,課題組通過文獻查詢和現場勘查相結合的方法,從博物館、陳列台座、文物本身三個方面,對我國博物館陳列文物的防震技術現狀進行了考察。結果顯示,博物館防震技術在我國博物館系統的應用還不多見。目前,僅少數博物館在新建和改建過程中考慮採用了減隔震技術,如山西博物館在主館二層至四層安裝了液體粘滯阻尼器92個,以提高主體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

  在文物隔震台座的使用方面,我國上海博物館玉器館在2008年改建完工后,對一些重要展品特設了由日本制造的先進的避震裝備,這也是這種先進的避震設施在國內博物館系統首次得到應用。而我國自行研制的文物隔震台座,至今尚未見到。

  目前,大部分博物館陳列文物的防震技術仍以傳統技術為主。這些傳統防震措施包括降低重心法、側支法、膠粘法、卡固法、拴線法、磁鐵法、木楔固定法等。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