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海灣沙漠掀起"中國風"【2】--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藝文觀察

沙特海灣沙漠掀起"中國風"【2】

劉  伊

2013年04月25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1、文化傳播的民間視角

  每一次遠行,都是向著古老家園的再度回歸

  雖然只是4月初,地處阿拉伯半島、號稱“沙漠之邦”的沙特卻已是烈日炎炎。利雅得屬沙漠熱帶氣候,每天氣溫高達30多攝氏度,伴隨著不時吹來的風沙,原本樹木不多的城市時常顯得灰霧蒙蒙,干熱異常。“文化節”在距離利雅得市區近50公裡的遺產村舉行。在滿目皆是阿拉伯風情的遺產村裡,30多個形態各異的展館林立,一條寬闊的馬路將其分列於東西兩旁。大紅浮雕作為牆面的中國展館,連同展品一起成為節日裡奪目的風景。開館以來,高溫沒有擋住人們參觀的熱情,用摩肩接踵形容毫不為過。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文化的每一次遠行,幾乎都是向著它的古老家園的再度回歸。中國的此次展覽,正如一次形象的印証。所有的展品都經過精心挑選,銘刻著中華民族的深度記憶。從入選“非遺”名錄的南京雲錦織機,到高級定制成衣系列“華服”,從具有600年歷史的清真宴席代表“廚子舍”的面點制作技藝,到意境悠遠的中國傳統書房和琴道、茶道、書道,從中國景德鎮瓷器瓷藝,到首都博物館等提供的文物精品,600余件展品在“璀璨中華”主題下,揭示出中國文化的悠久燦爛、博大精深。

  民眾生活,衣食住行,以新穎的表述,通俗易懂地呈現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是本次展覽的突出特點。展覽設計了錦繡人間、品味醇美、文明天下、跨越世紀四個部分,中國的過去與現在,傳統技藝與民俗風情,中沙絲綢之路的聲聲駝鈴,伊斯蘭文化在中國的發展等,變得脈絡清晰。展館入口處的巨大弧形屏幕,用高科技影像與昆曲、武術的真人表演相互輝映,再現了中華文明的過去與現在,成就與輝煌。整個展覽可看可感,可聽可嘗,拉近了與參觀者的距離。

  展覽的互動環節,試穿中國華服,品嘗清真小吃,學寫中國漢字等,受到廣泛歡迎,觀眾興致勃勃,流連忘返。30多位“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的剪紙、刺繡、瓷藝等,再現了精美的中國民間手工技藝。依照當地習俗,為時17天的展覽分為政要日、男士日、家庭日,不論哪一個時段,中國館門前都有排隊等候的人群,長長的隊伍折射了觀眾的熱情和向往。展覽期間中國館的主題日活動——品茗日、書法日、瓷藝日,每天兩場的“中國風”戶外舞台表演,都讓人驚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生機。

  伊斯蘭典籍《聖訓》中早就介紹過遙遠東方一個文明國度的存在,並且指出: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中國展覽在沙特的引人關注,細細想來,是緣於當地民眾始終對中國文化保持濃厚的興趣和了解的渴望。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一個神奇變化的中國對他們產生了巨大吸引力﹔中沙的友好交往,伊斯蘭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兩國絲路文明的淵源,也激發了他們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節在沙特知名度高,家喻戶曉,參與者眾,其熱鬧場面可與中國春節廟會媲美,當創意新穎,設計細膩,以民間視角展示中國文化,以多種方式強化與觀眾互動的展覽,以精美和清新面孔出現時,無疑滿足了他們對中國、中國文化了解的期待。展覽中彰顯出的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散發出的平和與自信的氣息,也令觀眾由衷敬畏。“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中國老字號同仁堂所秉承的文化經營理念﹔小屏風疊圖遙碧,古錦囊書榻硬黃——中國書房客廳宋人山水畫旁懸挂的條幅,讓人懷想遠古,勤勉於今,參觀這兩個展區時,沙特親王米特阿卜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雅和理念,給予高度贊賞。這是兩個文明的相知和互重。

  中國文化在沙特的持續火熱還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了解當地欣賞需求,把握觀眾文化背景,放平視角,貼近民間生活,鮮活展示中國文化至關重要。中沙兩國距離遙遠,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大不相同。但民俗技藝,飲食起居,彼此交往與友好的基礎,以及文化傳統如何保護與傳承,構成許多共同的興趣和話題,此次中國文化走出去,選取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突出中華文明與世界的分享與互動,為觀眾營造有趣生動的中國文化體驗之旅,是一種富有創意的思考與嘗試,中國文化雅起來,動起來,新起來,所以與人近起來,親起來。

(責編:值班編輯、黃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