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海灣沙漠掀起"中國風"【3】--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藝文觀察

沙特海灣沙漠掀起"中國風"【3】

劉  伊

2013年04月25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歌手與沙特音樂家聯合演出。
  杜 洋攝

 

  2、文化傳統的虔誠守望

  保護和發展好文化遺產,民族血脈才能延續

  地處西南亞的沙特王國,有著獨特的地域位置和文化特點。沙特是伊斯蘭教發源地,境內有伊斯蘭教的兩大聖地——麥加和麥地那。伊斯蘭教在沙特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伊斯蘭文化是沙特也是阿拉伯文化的核心。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國,《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聖訓》是國家執法的依據,也是國民言行舉止的指南。在沙特,古老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傳統及其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沙特居民幾乎都是虔誠的穆斯林。每天五次禮拜是必不可少的功課。

  由於遵守著嚴格的法規戒律,沙特至今沒有電影院,沒有音樂廳,沒有酒吧,但互聯網發展迅猛,衛星電視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沖擊,沙特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揚遇到嚴峻挑戰。沙特文化新聞部專門設立了文化中心,負責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對富有特色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與發展。

  杰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就是沙特國王阿卜杜拉1984年親自創立的,至今已成功舉辦27屆。它的目的是彰顯伊斯蘭教的歷史作用和社會價值,展示傳統習俗、民族文化和現代成就,強化人們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了解與保護。沙特的這一文化節是集全國之力舉辦的,所有官方機構和民間團體全部參與,並廣邀各國伊斯蘭專家學者藝術家參加。一年一屆的文化節已成為沙特的著名文化品牌,也是海灣地區乃至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藝術節之一。

  由於沙特男女有別的習俗。在一連三天的男士專場之后的家庭日專場,女記者才得以走進遺產村採訪。前三天的男士專場,不僅婦女不能進入遺產村參觀,連女性工作人員也不得進入。

  走進遺產村,隻見沙特各省、各部委以及知名企業都在此布展。展示沙特的傳統音樂舞蹈,民俗技藝,還有賽駱駝,誦讀《古蘭經》大賽等。在一些地區展館的露天表演區裡,民間藝人吟唱著具有民族特色的薩米爾、阿勒堆、魯巴巴長詩,趣味盎然,唱的投入,聽的動情﹔數十位男子高舉彩旗,揮動長刀,跳起喜慶的貝都因舞、內志舞,也以他們的快樂感染了周邊的人,大家一起笑著,樂著。在傳統技藝展示區,數十家示范作坊連成一片,幾十位身著阿拉伯服飾的老人,向人們演示著日常生活用品和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編織草席,焊接錫壺,青石雕刻,塔布爾鼓縫制,動物標本制作,包括橄欖油的榨取等,將他們曾經的生活和習俗一一再現。負責朱夫地區展館的阿迪勒老人,得知我們來自中國,十分高興,熱情地領著我們參觀,詳細講解每一件用品的制作過程,參觀結束后,生怕我們迷路,一直把我們送回中國館。他對中國人的友好,對民族文化的自豪讓人難忘。遺產村裡,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人頭攢動。文化部外聯局副處長萬鋌告訴記者,今年的文化節有600多萬阿拉伯人來此參觀,僅參觀中國館的就有30多萬人。

  在遺產村參觀時,正逢宵禮時間降臨,所有場館在這一時刻閉館,許多沙特人走出場館,在寬闊的路面或展區內的空地上,向著麥加清真寺的方向跪拜禱告,場面庄嚴肅穆。沙特人對伊斯蘭文化的敬畏讓人肅然起敬。

  沙特阿拉伯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他們尊重過去,對民族文化充滿自豪,又面向未來,具有開放包容的胸襟,在傳承中創造著嶄新的生活。文化節主賓國活動已舉辦了六屆,土耳其、俄羅斯、法國、日本、韓國等相繼在這裡擔任過主賓國。沙特文化部外事司司長納賽爾說,遺產村一邊是過去生活和技藝的再現,一邊是現代科技成果的展示﹔既有本國的展覽,也有世界其他國家的展覽,正如利雅得市區既有摩天大樓,也有低矮的古城遺址一樣,沙特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包容中不斷開放。沙特人都清楚,隻有保護好發展好民族文化遺產,民族的血脈才能得以延續。 

(責編:值班編輯、黃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