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微服"不為"私訪" 康熙曾高調反對微行--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清代皇帝"微服"不為"私訪" 康熙曾高調反對微行

2013年05月26日16:08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李志剛

  但凡提到皇帝“微服私訪”,很容易想到這是“勤政愛民”之舉,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就是明証。

  其實這部電視劇,是編劇、導演合伙忽悠普通觀眾的騙局,純屬無稽之談、一廂情願。翻遍史書,盡管有康熙多次公開視察的記載,但卻很難找到康熙“微服私訪”的隻言片語,不僅如此,他還公開、高調地反對“微服私訪”。

  據《清聖祖實錄》載: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諭大學士,學士,九卿等:“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開創帝王恐人作弊,昌言於外耳。此等事,朕斷不行。舉國臣民以及仆隸,未有不識朕者,非徒無益,亦且有妨大體。況欲知天下事,亦不系於此也。” 在這段話中,康熙不僅言辭犀利地指出,皇帝“微服私訪”,是“釣魚執法”的惡例,自己絕不干此種“下三濫”、有損國家形象的事。理由是百姓都認識他,“微行”很難做到﹔其次是了解基層,也不必靠“微服私訪”。

  盡管如此,“微服私訪”的皇帝還是大有人在,比如秦始皇、漢武帝、漢成帝、晉明帝、唐高祖、唐中宗、唐宣宗、宋太祖、宋徽宗、遼穆宗、明太祖、明武宗、清同治帝等等。

  他們“微服”究竟“訪”什麼呢?是體察民情、為民解難嗎?非也,但完全說一件好事也沒做,也不客觀。縱觀歷史,多數皇帝“微服私訪”的目的,實際上是想出去透透氣、尋尋樂而已。不信,就看以下幾個例子。

  先說漢成帝劉驁,他經常與富平侯張放微服私訪、取得的“成果”如下:劉驁私訪青樓,見到樂女趙飛燕后,大為歡喜,召入宮,封為婕妤,后又廢了許皇后,立飛燕為后,趙飛燕之妹趙合德亦被立為昭儀,兩姐妹專寵后宮,顯赫一時。從此,因為這兩姐妹,一個帝國開始雞犬不寧。

  一輩子從事“藝術人生”的宋徽宗,和漢成帝一樣,也不滿足於宮牆之內的狹小天地,經常到汴京城裡“微服私訪”,結果是邂逅了一代名妓李師師,一見鐘情后還挖了一個連接妓院和皇宮的特殊地道,宋徽宗於是定期“私訪”李師師。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繁忙的征戰之余,還忘不了微服私訪。傳說朱元璋在微服中嫖過一美妓后,即興題詩一首。不巧的是,美妓因此懷孕,孩子降生以后,美妓聽說朱元璋當了皇帝,就帶著兒子進京叩見,還不忘帶上詩稿。朱元璋當然記得這件事,但作為皇帝,哪裡能見一個妓女?於是他避而不見,但封妓女的兒子為王,還為他建造了豪華的王府。朱元璋不見當年美妓,並不是說他當了皇帝就自動放棄“微服嫖娼”的愛好,當上皇帝的他,閑暇之余,還經常乘羊車夜半出宮,當然,朱元璋這時所嫖的自非紅塵妓女,應是良家婦女,隻不過有宮內、宮外之別。

  明武宗朱厚照,算是繼承了祖輩的“微私嫖”的DNA。他“微服私訪”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山西大同邂逅了妓女劉美人。正德十二年,明武宗“微服私訪”大同,他緊急集合這個城市的所有妓女,在相中妓女劉美人后,就召她出班演奏,結果技藝驚人。從此,這位色技雙絕的妓女留在了武宗身邊,日夜不離左右。武宗帶著劉美人游山玩水,返回京城后,武宗和劉美人日夜尋樂,暢快無比,根本無心過問政事。后來,武宗辟西內騰禧殿,專供劉美人享用,對她也是言聽計從,武宗縱獵游玩,劉美人每諫必止。左右隨從如果觸怒武宗,都要乞求劉美人救命,劉美人往往一笑而解之,后來皇帝身邊的人見到劉美人,馬上觸首叩見,以母事奉,並尊呼為劉娘娘。

  被稱為史上“最倒霉”的同治皇帝,因家庭生活不和諧,身邊人經常給他送上“小說淫詞,秘戲圖冊”,搞得皇帝日益沉迷。有了理論指導,就需要火熱的實踐來驗証,於是同治經常帶上一兩個鐵哥們,經常“微服旅游”,去京城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有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據載:醇親王曾哭諫同治皇帝不要搞“微服私訪”,同治質問他從哪裡聽來的?醇親王怫然語塞。但多行不義必自斃,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同治之死,可靠的說法是,因微服被妓女染上梅毒,不治身亡。

  皇帝微行,原無褒貶,但成帝得趙飛燕后,后人始對帝王“微行私訪”就懷有敵意,於是皇帝“微服私訪”經常會遭到崇尚儒學的忠直大臣的百般攔阻,其理由有三:一是因為古代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的觀念,作為聖君要“光明行事”﹔二是皇帝“微服私訪”,那麼他必須與隨從平等相處,活動如布衣草根,這無疑有失體統﹔三是皇帝微服私訪危險系數高,即使身邊護衛皆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也難說沒有三長兩短。

  盡管如此,但皇帝多生於深宮之中,即使生活豐裕無比,畢竟活動區域有限,高高的宮牆很難阻擋住皇帝對外界的好奇。當他們對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產生嚴重的“審美疲勞”后,自然會把目光轉移到宮牆之外。

  因此,“微服私訪”對那些不思進取、喜歡獵艷、嗜好玩樂的帝王而言,其功效實在是妙不可言,這也是多數古代皇帝“微服私訪”的動機和目的所在。

(來源:羊城晚報)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