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伙人》的票房成功學--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中國合伙人》的票房成功學

2013年05月27日10:49    來源:海南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合伙人》劇照

《中國合伙人》劇照 文\本刊特約撰稿 李星文

  隻要能講出一個有笑、有淚、不土鱉的故事,兩三千萬成本的華語片都能輕鬆突破2億票房。《中國合伙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檔的,陳可辛以綿密針腳把新東方的傳奇搬上了銀幕,片中集納了勵志、喜劇、愛情、懷舊等多個元素,每個元素都准確擊中了當下觀眾之所需,這直接導致了票房的高開。

  《中國合伙人》上映后票房數字一路飄紅,3天過億,7天破2億,高歌猛進。

  小片立大功的時代

  《中國合伙人》為什麼能攪動票房?首先要從中國電影的大環境說起。

  如果說一年半前的《失戀33天》是國產電影“以小博大”的先聲,華語片戰勝“好萊塢”在今年春天已蔚然成風。2011年光棍節上映的《失戀33天》的3.5億元票房被視為行業奇跡,短期內無人能逾越。然而,從2013年賀歲檔開始,國產片的票房神話接連上演。首先是《泰囧》憑天時、地利、人和創下12.6億元的紀錄,隨后《西游降魔篇》又以12.46億元的成績接近了紀錄。就在賀歲檔收工,觀眾准備偃旗息鼓時,中小成本電影的春天正式來臨:下檔不久的《北京遇上西雅圖》5.2億元,仍在上映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已收6億元,而上映一周的《中國合伙人》勢如破竹,5億元票房是保守估計。

  原先的中國電影市場有一個定律:90%以上的電影是賠錢。《泰囧》大賣之后,投資人王長田大發感慨:中國電影一年的利潤都讓《泰囧》一部片子賺走了。忽如一夜春風來,《泰囧》沒有成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孤峰,而僅僅是一片花海裡最先開放的那朵鮮花。從元旦開始再無冷場,一部接一部中小成本電影成事,5億元俱樂部裡人數激增,電影由高風險產業變成了“一本萬利”的生意。

  過去10年,中國電影票房以30%以上的增幅連續增長,2013年票房破200億元已成定局。以華語片而論,2012年之前基本上是大片引領票房的格局,《英雄》《十面埋伏》《功夫》《讓子彈飛》都曾風光無限。如今則突然進入了當代都市小片獨領風騷的時代,觀眾已不再對古人的陰謀和殺戮感興趣,轉而追捧身邊的小清新、無公害故事。

  銀幕數量急劇上升,電影的性價比日益凸顯,都市年輕人已形成了定期看電影的習慣。隻要能講出一個有笑、有淚、不土鱉的故事,兩三千萬成本的華語片都能輕鬆突破2億票房。《中國合伙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檔的,陳可辛以綿密針腳把新東方的傳奇搬上了銀幕,片中集納了勵志、喜劇、愛情、懷舊等多個元素,每個元素都准確擊中了當下觀眾之所需,這直接導致了票房的高開。

  春季檔,國產電影喜氣盈門。這撥華語片的暢銷定律:1.奇葩愛情。《北京遇上西雅圖》大叔收小三,《致青春》小燕子倒追男,“合伙人”一吻得肺炎﹔2.喜感豐裕。囧就搞笑,萌就搞笑,土鱉也搞笑﹔3.懷舊制勝。青春是用來懷念的,但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4.娘炮出馬,一個頂倆﹔5.全球語境下的中國想像。“合伙人”沖出亞洲、走向世界、披紅挂彩,把多少人看得熱淚盈眶﹔6.爭議話題。從《北京遇上西雅圖》到《致青春》到“合伙人”,圍繞著三觀、成功學、心靈雞湯,一通口水大戰。

  這些“定律”不無戲謔感,也的確道出了這些熱片的基本特性。說白了,它們都是一類電影:小傷小憂,笑點密布,未必全是正能量,但絕對沒有負能量。它們不探討人類的終極困境,也不觸及尖銳的社會問題,它們以滿足都市青年人的消費趣味為己任,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縱然,大熱影片的數量跟國產片800部的年產量比仍然嫌少,但中國電影在經過很長時間的高票房、低口碑之旅后,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

  作品是第一生產力

  《中國合伙人》的熱映,靠的不只是好的市場環境,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具有的質素和話題性。

  這是一部評價兩極分化的電影,有些人愛得不行,有些人恨得不行。喜歡《中國合伙人》的觀眾,多因其懷舊或者勵志。“美國夢”是一場發端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未曾在都市青年人中消弭的美麗願望,講述“美國夢”實現或者破滅的故事自然知音雲集。“新東方”三劍客的發家史是一場中國式的奇跡,有多少人在家裡狂啃過暢銷書榜上的成功學,就有多少人是這部電影的潛在觀眾。而且,電影裡的成功故事講得流暢而煽情,算得上引人入勝。三兄弟雖然各有蹉跎,但總的軌跡是草根變大款,並且在美國佬跟前顯了威風,很多志存高遠的觀眾因此捏緊了拳頭。成功之路又和校園裡的友情和愛情融合在一起,聽著那些熟悉的配樂,看著那些過時的發型,一把年紀的觀眾們心下早已不勝唏噓。

  陳可辛是一個掌握了電影情感配方的人。他能把《甜蜜蜜》的故事講得融化人心,能把《如果·愛》的悲劇講得摧折人心,能把《投名狀》的黑暗主題演繹得絕望人心,能把《十月圍城》的教化主題包裝得沁入人心,靠的是收發自如的煽情技巧和電影語言。《中國合伙人》借鑒了《社交網絡》的閃回敘事,一方面看上去挺洋氣,另一方面解決了數十年人生素材的取舍問題。時空穿梭之間,有戲的留下,沒料的隱去,這是最適合傳記片的結構。即使影片所傳遞的情感細節和價值觀於某些觀眾有違和之處,在陳可辛的巧妙編排之下,也就欣然接受了。

  但不喜歡的觀眾也有很多,最典型的說法是:影片販賣市儈成功學。的確,影片把人生奮斗簡化成了對金錢的追逐,用某些成功者淺表的經歷,給身在底層的人們畫了一張大餅。說起來,這也很難責怪陳可辛,作為原型的“新東方”本來就是一家提供留學實用技巧的培訓學校。這裡教英語,但不是為了陶冶情操和提高英語寫作能力,而是要造就一塊能應對簽証和申請獎學金的敲門磚。這是一家教育機構,但並不以培養遠大志向和完成人格教育為目標,而是要幫學員在最短的時間內過語言關,殺向彼岸。“功利”二字原本就是寫在非物質的“校訓”裡的,陳可辛為之作傳必然會帶有這種精神氣質。

  在大的方面,《中國合伙人》不恥言利。在小的細節上,同樣是實用主義到家:孟曉俊帶著“事業”來到美國,等了六杯咖啡的時間見不到“真佛”,痛悟:隻有上市才有尊嚴。這一段的潛台詞是,隻要有錢,就能用傲慢打敗傲慢。再比如,女友出國一月就蹬男友,男的如喪考妣,被當頭棒喝:人家這麼做是一種坦誠,她完全可以一年后再告訴你!這一段的潛台詞是:忠貞的愛情是不做為選項的,隔了大洋就必得蹬掉……

  “功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傾向,有些人宣之於口,有些人默之於心,這就是大多數觀眾並不討厭《中國合伙人》氣場的因由。但總有一些“背時過氣”、跟不上形勢的人,不能適應赤裸裸的功利哲學。我覺得,勵志電影應該鼓勵逆境中的人們擺脫困厄,實現人生的反轉,追求世俗成功的同時,絕對不能落下形而上學的價值追求,《中國合伙人》用上市來完成傲嬌,用“買下實驗室”來回擊輕慢過自己的同僚,這簡直就是知識型鄉巴佬和偽文化爆發戶的典型病症。

  還有就是,影片為當代成功者立傳,並且意圖把影片當作中國成功人士的集體縮影。這其實是把自己關進了創作牢籠。給活著的大亨作傳,如同給企業家寫報告文學,你很難去表現人性的陰暗面,也就無法還原人生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影片中的三兄弟之間有過爭執,也干過荒唐事,但一律淺嘗輒止。影片最大的情感高潮設定在:三兄弟口若懸河地征服美國人,逃過官司,大張民族志氣!這是用民族主義的敘事策略,遮掩了人性深度的不足。本來,刺探人心是陳可辛的強項,但在幾部電影票房失意之后,他選擇了更為商業的表達。

  總之,《中國合伙人》會是一部賺錢的電影,酸酸甜甜的電影,但如果以思想和藝術標尺論,不算真正的好電影。

(來源:海南日報)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