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他們在島嶼寫作》台灣文學作家系列電影開幕式暨文學論壇”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影片再現了台灣地區六位著名作家、詩人的文學創作生涯,讓觀眾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這些文學名家的身影以及他們獨特的生活與創作。
當天下午,中國電影資料館600人放映大廳內座無虛席,慕名而來的學生、老師及眾多文學、電影愛好者早早來到現場。台灣著名作家楊牧、大陸著名翻譯家屠岸及電影出品人童子賢、總監制陳傳興、制片人廖美立和導演林靖杰、溫知儀等也來到了現場。開幕式由詩人、《聯合文學》總編輯許悔之主持,兩岸作家、電影人齊聚一堂,現場氣氛格外熱烈。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影片是台灣目宿媒體的創業之作,分為《兩地》、《化城再來人》、《逍遙游》、《如霧起時》、《尋找背海的人》和《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六部,以紀實電影形式分別拍攝了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這六位台灣文學名家的故事。這也是台灣文學名家第一次集體登上大銀幕,展現文學跨越時代的影響力。
很多人稱這六部系列電影為紀錄片,但影片總監制兼導演之一的陳傳興並不認同,認為這是文學傳記電影。制片人廖美立也說,“我們要求影像要有電影的風格,我們是用劇情片的制作標准來做的,先編好劇本,投資預算也比一般紀錄片要高很多。”
在文學與電影之間,制片人想同時“搞定”作家和導演殊為不易。陳傳興感慨,“我們其實是在彌補這個鴻溝,講得低一點我們有點像媒人,而且是很壞的媒人,就是同時‘騙’兩邊。我們經常要做這種事,對這邊導演要講一下好話,另外一邊要拜托作家。”
拍攝中與一些個性強的作家溝通是很大的挑戰。周夢蝶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詩人,陳傳興的《化城再來人》試圖用佛教經典故重現當年周夢蝶的街頭書攤生涯。然而這並非易事,“周夢蝶拒絕了所有人,所以單單為了說服周公,我們就花了將近9個月時間。”
主創辛苦拍出系列電影之后,總算得到了苛刻傳主們的肯定。當看到自己出現在電影之中,周夢蝶第一次僅是點點頭,看第二次時,又隻說了句“還好”。“以他的個性,基本上也不覺得他會對這部片子有太多的反應。”廖美立說,他能說“還好”說明電影已經不錯了。余光中及其夫人看完影片后則表示驚訝和非常開心。但也有對影片稍持異議的,比如詩人鄭愁予,導演希望把他表現為一個純詩人,但他更希望把自己定位成愛國詩人。
系列影片於2011年4月通過台北院線首映,隨后在台中、台南、高雄巡回放映,均取得不俗的上座率。當年11月,影片在香港上映,引起了文學、電影愛好者的熱烈反響。此次該系列片將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與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持續展映一周,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說:“影片的公映勢必會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台灣作家的魅力,讓台灣的優秀文學作品跨越海峽。”
據了解,《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已經啟動,林文月、西西、白先勇、洛夫、?弦和黃春明等作家、詩人名列其中。 (實習生 孫杰)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