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公的面子"被評"進京趕考" 折射知識分子困境--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蔣公的面子"被評"進京趕考" 折射知識分子困境

上周起,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的話劇《蔣公的面子》熱演到了北京。這部去年為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而作的學生戲,在校內演出三十余場且場場爆滿后,啟動了商演,並於今年開始全國巡演。結束了上周在東宮影劇院和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的四場演出,該劇將於今明兩晚在海澱劇院繼續上演。本報組織20名讀者觀看了5月21日和22日的演出,打出了85分的總成績。
2013年05月27日07:21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蔣公的面子》卞從周、夏小山、時任道(左起)糾結於要不要赴蔣公的宴。 王雨晨 攝

  溫方伊 生於1990年11月,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2009級本科生。《蔣公的面子》是她大學三年級的學年論文,也是她創作的第二部大戲。她對歷史題材比較鐘愛,她的戲劇處女作寫的是革命烈士劉國志。

  上周起,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的話劇《蔣公的面子》熱演到了北京。這部去年為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而作的學生戲,在校內演出三十余場且場場爆滿后,啟動了商演,並於今年開始全國巡演。結束了上周在東宮影劇院和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的四場演出,該劇將於今明兩晚在海澱劇院繼續上演。本報組織20名讀者觀看了5月21日和22日的演出,打出了85分的總成績。

  2011年秋,90后的大學女生溫方伊拿著呂效平老師給的學年論文題目“蔣公的面子”,開始了准備工作。“蔣公的面子”是流傳於南大的一個傳說。據傳蔣介石1943年要來中央大學(南大前身)當校長時,要請三個中文系教授吃飯。於是教授們糾結於要不要給蔣公這個面子去赴宴。在做了大量研究功課、學習了《哥本哈根》《藝術》等名劇的技法之后,次年開學不久,溫方伊交上劇本初稿。經修改,該劇在南大校慶期間上演,一炮走紅,引起各方關注。

  上周,《蔣公的面子》初登京城,呂效平稱其為“進京趕考”。該劇在京演出的短短幾天,劇場裡頻頻有戲劇界大腕兒的身影,藍天野、濮存昕、楊立新、王曉鷹等各路人馬都到場觀看。“現在這個戲走到這個地步,我是完全沒法想象的,我也不知道大家為什麼喜歡”,溫方伊說。

  ■ 導演點評

  很少有藝術作品能達到這一點:不是喊話,是對話。你能不能找到她是同情時任道還是卞從周?莎士比亞比易卜生好的原因就是,易卜生總是喊話,覺得自己找到真理了,莎士比亞不同。你看《威尼斯商人》裡,你不知道他是反猶主義者還是同情猶太人。戲是什麼?就是把一個巨大的、在現實生活中絕無可能實現的難題實現了。

  劇本的開始是節奏慢,演員表演是一般的,但是本子好,就“一白遮百丑”。劇本給演員提供了人物性格和創作空間。否則你演員表演再好,也無法施展。

  口述:呂效平

  ■ 專家點評

  童道明(戲劇評論家):

  《蔣公的面子》讓我驚喜的一個地方是,一個可能成為反面人物的卞從周,竟然不是反面人物。黑格爾在《美學》裡講戲劇沖突,舉例說《安提戈涅》是兩個真理的沖突,安提戈涅和克瑞翁都是真理。這出戲是三個真理的沖突,誰都有道理。正因都有道理,我們就知道沒有哪個人是反派。

  建議“文革”戲加10分鐘,茶館戲減10分鐘。商演告一段落后,可以修改一下,再拿出來。

  王曉鷹(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副院長):

  我們對《蔣公的面子》非常關注,第一因為戲出在南大,如果是出在職業劇團可能沒那麼受關注。但換句話說,職業劇團出不來這樣的戲。這戲講的是知識分子人格獨立性的掙扎、知識分子自由精神的掙扎。這樣的戲擱在國外應該是最主流的戲,但在我們的演出市場卻成了另類。希望能拿這部戲作為一個鏡子,利用它的廣泛傳播,去傳遞這個精神。

  ■ 觀劇答卷

  新京報觀劇 第140期

  話劇《蔣公的面子》

  總分85

  時間:5月21日、22日 地點:東宮影劇院

  人數:20 導演:80 音樂:75

  表演:78 劇本:90 舞美:79

  80%觀眾喜歡這部戲,20%觀眾覺得一般。

  60%觀眾認為全劇最精彩的是三人在時任道家打麻將的戲。

  60%觀眾喜歡夏小山,30%喜歡卞從周,10%觀眾喜歡時任道。

  40%觀眾印象最深的台詞是夏小山的“我寧肯失戀,也不願意三缺一”。

  觀眾點評:對知識分子性格的不同側面有著入木三分的刻畫,每個角色都代表著一類知識分子的類型和態度,但其底色還是濃得化不開的知識分子情懷。難得的是編劇不帶有居高臨下的批判色彩,態度客觀。一群人從當年糾結去不去赴宴,到“文革”時期敢不敢擅自離開革命小將的監管,兩相對照,與牆上那副對聯“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形成反諷,也呈現了一代知識分子看似精神自由,實則無時不在枷鎖之中的傳統宿命。

  (林荷索 88分)

  ■ 編劇答疑

  隻能躲進理想裡,暫時忘掉現實

  新京報:參考資料有哪些?

  溫方伊:南京大學史料選中央大學部分,胡小石的講座記錄、陳中凡的論文集,他們的生平年譜、趣聞軼事。一些關於西南聯大的書,我自己很喜歡那本《聯大八年》。還有《吳宓日記》《朱自清日記》。想把握當時人們的狀態,就看了些那時候的劇本,比如說《芳草天涯》。

  新京報:三個角色的名字有什麼寓意?

  溫方伊:時任道就不用說了,任道嘛。卞從周在我看來是“保守派”,“從周”聽起來很儒家的名字。夏小山這名字你不覺得很美嗎?再加上我很喜歡晏幾道,他號小山。

  新京報:這部戲台詞跟你平時喜歡看的書有關嗎?

  溫方伊:有點關系,我歷史看得較多。我看書基本上是為了娛樂,不是為了學習。有一陣子特別喜歡看外國傳教士、外交官在中國的見聞,他們的視角太獨特了。還有一陣子看了很多民國女子的自傳,蔣碧微的自傳基本上就是她的情書集(笑)。

  新京報:那副對聯“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是怎麼選的?

  溫方伊:這副對子找了很久,我喜歡杜甫的詩。后來發現《江村》裡這段非常合戲的情境,寫那首詩的時候杜甫正在四川非常失意。

  新京報:“扔麻將”那場戲也處理得很有趣。

  溫方伊:戲劇的高潮就是大家到后來都打起來了嘛(笑)!讓教授打起來有點難處理,畢竟有辱斯文,隻能借助工具。寫著寫著覺得麻將挺好。

  新京報:有沒有哪個人物比較像你自己?

  溫方伊:時任道不大懂人事,會在一些細小的方面把自己弄得很痛苦。我自己也是不太懂人情世故的人。夏小山其實很自私,甚至是很冷漠,可能也帶有一點我自己的影子吧。卞從周我離他比較遠。他其實是個很善良的人,但他身上的那股油滑氣讓很多人不喜歡。(呂效平:我像不像?)呂老師您在氣質上還是比卞從周要時任道一些,實際上內心還是比較卞從周的(笑)。

  新京報:你說你想講的是“知識分子永恆的困境”,這個困境在你看來究竟是什麼?

  溫方伊:其實就是現實和理想。現實不一定就是政權,現實還有生活,“揭不開鍋”也是現實的一部分。自己的欲望掙脫不掉,隻能躲進理想裡,暫時忘掉現實。

  新京報:三個人到底去沒去赴宴?

  溫方伊:我沒想過,也不知道,我也不希望觀眾去想。

  新京報:現在很多人詬病“文革”部分的戲稍弱。

  溫方伊:“文革”這部分一開始就是按過場來寫的,寫它是因為我怕湊不夠字數。大家說得沒錯,寫得很失敗。因為細節方面的考究要太仔細,我也沒有那麼多的知識儲備。

  本版採寫 新京報記者 陳然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