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波與丈夫孫哲。
由六六編劇的都市家庭輕喜劇《寶貝》,在浙江衛視等四大衛視的播出已接近尾聲。該劇延續六六一貫的辛辣風格,聚焦70后、80后、90后夫妻在育兒路上的各種經歷。其中不乏“生二胎”、“小三”等敏感話題。
從最初受到“台詞、劇情重口味”,演員表演“在家庭劇中稍顯夸張”的質疑,到后來口碑和收視漸入佳境,觀眾完全被情節套牢。
六六對現實題材與輕喜劇風格做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相對於平常單純注重人物命運、故事發展的家庭劇,《寶貝》花費了一些心思來還原人物狀態、生活片段和理性思考。六六語言犀利,《寶貝》雖然有著育兒家庭劇的芯,卻套著針砭時弊的殼。
利用重口重在溫情
對於一部新人面孔佔大多數的電視劇來說,如果一上來就開始對劇情做太多鋪陳、缺乏高潮點的話,觀眾很容易通過手中的遙控器就讓你出局。若沒有那麼多粉絲后援團,就別輕易嘗試光靠演員那張臉就想留住觀眾。所以《寶貝》在第一天的播出中,就以“重口味”台詞抓住觀眾的眼球。
當《寶貝》被冠以“重口”的標簽,電視台主動刪減,並造成風波。對《寶貝》這部劇來說,這其實是件好事,相當於給了它第二次機會。同時,一部分獵奇觀眾也加入到追劇的隊伍中來。不過如果僅僅是沖著重口味,那麼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被“騙”了。《寶貝》的尺度不大,和六六以往作品相比,少了一份犀利,多了一份溫情。這也使得劇集流於俗套,難以如《蝸居》《心術》等劇般產生那麼大的回響。
六六制造風格犀利
《心術》有幾個戲骨型演員力撐門面。待到《寶貝》時,編劇六六的個人氣質越來越強,完全可以貼上編劇制造的標簽。
靠台詞支撐和推動情節發展,這樣的形式在美劇的家庭倫理劇中經常出現,如《老友記》《生活大爆炸》等。六六原本也想走這種路線,但顯然,這部劇導演和演員沒有達成統一的步調,最終卻讓觀眾產生了情節零散、碎片化的感覺。
好在六六有充足的生活經驗。《寶貝》幾乎濃縮了當下都市人生活的所有核心和現實:80后進入養孩子會影響生活質量的誤區,90后不明白怎麼經營家庭如何養孩子,70后心心念念想要二胎卻面臨婚姻危機。同時,開篇將中國人羞於在公開場合談論的生育問題,直接擺到了桌面上,赤裸裸談論具體的解決辦法。《寶貝》用夸張的藝術表現方式,挑戰中國家庭的生殖健康問題。本劇越到后面沖突越多,小三正房爭斗、婆媳斗爭、夫妻育兒觀爭論、老年喪偶和黃昏戀等包羅社會萬象的話題次第出現。除此以外,劇中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和小細節,卻能實實在在地戳到觀眾的痛出。
褪去浮夸演繹真實
對於一部開播前就被定位於生活化、接地氣的作品,人們希望看到的是紀實性的“無痕跡”表演。因為三對主角具有不同的氣質與命運變化,以至於表演風格很難統一。對此,演員隻有誠懇真實地演繹出當下都市人的狀態,才能打動挑剔的觀眾。
其實,《寶貝》備受爭議,恰恰是國內影視喜劇形成多元表演風格時所面臨的問題。在劇中,我們既能看到演員通過真實性的體態展示,讓受眾體驗哭笑不得的戲劇性表演及漫畫式夸張,也能看到周星馳無厘頭表演對現實的超現實解構,更能看到中國傳統喜劇建立在自嘲語語境下對語言的側重。藝人以真實演繹的方式最終收獲觀眾的肯定。 (許青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