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宮端門午門與端午節有關 "午門斬首"系謠傳--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明故宮端門午門與端午節有關 "午門斬首"系謠傳

2013年06月10日09:17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明故宮的午門。

  南京明故宮是明朝早期的皇宮,又稱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藍本,它也曾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與故宮一樣,明故宮也有端門和午門,合在一起恰好是“端午”二字。那麼,它們與端午節有什麼關聯呢?恐怕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好奇吧!揚子晚報記者帶著這個問題,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對端門和午門進行“尋蹤”,以消除眾人之疑惑。

  揚子晚報記者 李沖

  兩門與端午節沒直接關系

  “我國端午節的歷史比明清兩代修建皇城歷史長得多,是先有端午節,再有端門、午門。端門、午門與端午節沒有直接關系。”昨天,南京明史專家馬渭源向揚子晚報記者講述了端門和午門的一些歷史。

  馬渭源告訴記者,根據史料,早在唐朝時期甚至之前,就有端門午門的稱呼了。它們是宮廷制度的一部分。依照《禮記》舊制,皇宮設五門三殿,南京的明故宮從外向內依次為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現在僅有午門尚存,端門早已消失。歷史上的端門應該是在午門的南側幾百米處,同樣位於中軸線上,就在今天的御道街上。

  端門:有“端正衣冠”意思

  馬渭源說,端門是進入皇宮的第一道門,所謂“正門”。 “端門的端字,有端正衣冠之意,表示自此要踏入皇宮之地,可整理下衣冠等。”馬渭源對記者說,比如皇帝要接見草民時,到端門位置,就會有官吏提醒草民整理自己的衣冠,不能戴草帽進去。馬渭源對記者說,在歷史上,端門多與朝廷政變有關,在明朝歷史中,有關端門的闡述並不多,端門主要作用是擋住午門,兩者之間距離大概在十米左右。

  馬渭源告訴記者,提到端門,都是作為附屬提一提。端門城樓一般可用於臨時存放皇帝儀仗用品,顯示封建皇權的威嚴,但放東西很少,只是臨時應用,並無太多功效。

  午門:一般隻有皇帝可以走

  “午門就相當於老百姓家的普通正大門了,自此就正式進入了皇家正地。”馬渭源說,午門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方位之說,“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表方位,子是正北,而午是正南,所以南門就叫午門。”馬渭源指出,皇家以及宗廟的正門都朝向正南,居民住宅略偏西南方向,端門、午門都處於皇宮的中軸線上,午門是皇宮的南門。

  關於午門的另一種說法是代表時間觀念。馬渭源說,按照天干地支,午時是11點至13點的時間段對應的時辰,當時每天正午時間,明故宮裡面會敲鐘表示吃飯。因此人們稱這個門為午門。

  “說到吃飯,也有趣聞。在明朝前期,大臣們上完早朝,會被皇帝留下來‘請吃飯’,即所謂的‘吃皇糧’,吃完飯后再各自散去﹔大臣們住的房子,也是朝廷根據宮廷制度建造給他們住的,但后來洪武晚期,朝廷財政吃緊,上朝后留下吃飯的習慣就取消了。”

  馬渭源告訴記者,到了午門之前,道路就開始分叉了,分成三條路,因為午門並非人人可以走。對於午門來說,有幾個說法可以彰顯宮廷制度的森嚴。電視劇《甄嬛傳》中,當小主們進宮時,被告知隻能走偏門,不能從中間的門進入。馬渭源証實了這種說法,其實那道門便是午門。“午門隻有皇帝可以走,迎娶皇后入宮時,八抬大轎也是從午門經過。另外,就是新科進士在初次進宮接受皇帝召見時,走的也是午門,正常情況下,文官從午門左邊偏門進,武官從右偏門進。”

  鏈接>>>

  關於午門的兩則故事

  1、“推出午門斬首”並非事實 午門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歷史小故事,引人關注。明朝一大臣肆意橫行胡作非為,不僅搜刮百姓,強搶民女,更是將南海知縣道統殺害了,朱元璋盛怒之下,將其在午門外鞭殺。

  現在南京的午門裡有一塊“血跡石”, 青灰色的石面上,夾雜的絳褐色斑紋,像是滲透到石頭中的鮮血。人們傳說是明代方孝孺頭血濺宮門留下的。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稱帝,想利用方孝孺的聲望,籠絡讀書人,於是便命令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最后被滅了十族,其中包括他的朋友和門生,先后株連落難的達八百七十多人。

  在一些戲曲作品以及影視作品中,經常會有這樣一句台詞“推出午門斬首”。馬渭源對記者說,大概有可能是基於上述兩個歷史史實,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宮廷制度極為森嚴,午門之於皇宮,就像是老百姓家的正門口,誰會在家門口斬首呢?”馬渭源說,事實上,當時明朝處死犯人,是在雨花台一帶。

  2、朱元璋曾以“端午”出對聯 南京明史專家馬渭源告訴記者,明太祖朱元璋喜歡作對聯。“朱元璋文化水平低,怕文化人看不起,所以,尤其喜歡作對聯。他對武官比較偏愛,聽聞他們反映受到文官嘲弄,一次,下朝后將大臣留下,說要舉辦活動,自己出上聯,讓文武官出下聯,並決定自己寫出下聯讓武官背好,然后一起來捉弄文官。”

  網絡上流傳這樣一個關於對聯和端午節的事情。一年的端午節,朱元璋賜宴群臣,席間,他出一上聯,雲:“端門北,午門南,朝廷賜宴於端午。”其中的“端門北”中的“端”和“午門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為“朝廷賜宴於端午”中的“端午”。所以,要想對出下聯有一定難度。此時,群臣中的沈應思索片刻,對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場取士在春秋。”在明代,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進士﹔秋榜,亦稱乙榜,乙榜取舉人。沈應的下聯以春秋兩榜對上聯端午兩門,同時“春”、“秋”合成“春秋”,與上聯“端”、“午”合成“端午”相對應,可謂對答工巧,貼切自然。

  但是馬渭源告訴記者,研究明朝歷史過程中,並未聽聞哪位臣子名叫沈應。“也或許是官太小,沒有記載吧。總之,朱元璋喜歡作對聯是確定的。”

(來源:揚子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