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項目新都棕編 從自給自足發展成產業--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非遺項目新都棕編 從自給自足發展成產業

2013年06月11日07:50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身披蓑衣的大禹王像

巴蜀印章

大手牽小手 共織棕編夢

四川新都棕編技藝溯源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在古典詩詞中,常有蓑衣形象出現,而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材料便是常見的棕葉。除了蓑衣,棕櫚樹還可以化身為菜籃、床墊、蒲扇等,進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輝煌歷程

  據專家考証,新都(新繁)棕編源於古蜀時,成於漢代,興盛於清朝中后期。在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發達的社會中,新都棕編從自給自足到逐漸走入市場。據文獻記載,清代嘉慶年間,新繁婦女即已形成“析嫩棕葉為絲編織”的傳統,至清代末,新繁棕編絲帽作為奇技手工藝品進入宮廷,逐漸成為時尚而風行,更有人將它作為外銷商品,販往東南亞各國。

  民國時期,新都棕編產品進一步銷往世界各地,棕編工藝得到一定程度的繼承和發展。1953年,新都棕編從我國第一屆出口商品交易會開始全面進入國際市場,品種也由幾個發展到近百個,遠銷東亞、東南亞、歐洲及美洲。1958年以后,棕編制品直接交四川省外貿出口公司出口。1958年3月,新繁鎮的棕編老藝人殷玉華、羅安瓊、景玉懷等人共同編織了一套做工考究、顏色鮮艷的棕編工藝品,包括枕巾、拖鞋、提包等敬獻給毛主席,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贊揚。1963年,劉少奇和陳毅出訪印尼,用新繁棕編的涼鞋、涼帽、枕巾、坐墊等作為禮品,饋贈外國友人。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之際,新都縣選送的棕編制品23種124件參加北京工藝美術展覽,並赴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埃塞俄比亞等11個亞非國家展出。1974年,國家征集美術品赴美國展出,新都縣送去棕編制品300多件,共有8類165件棕編制品入選赴美。

  新都棕編作為成都市新都區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世代傳承,保持了民間手工藝品的原生態特點,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和朴素自然的審美情趣。2006年11月,新都棕編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級非物質遺產名錄”。2011年10月,新都棕編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尋根溯源

  新都棕編究竟起於何時,尚無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棕編是“萬編之宗”。棕編之始,源於自然。這是因為棕片本身就是一件件大自然的“自然編織物”。古人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棕編。

  我們常常見到的古代大禹治水圖中,大禹身披蓑衣,這蓑衣應是我們能見到的古代棕編品。大禹生於四川西部,他建立了揭開中華文明篇章的夏王朝,但夏代的一切編織物均無實物可考,要解決棕編之源問題,有待考古發現。

  1980年3月,考古專家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縣馬家鄉發現了一座長方形土坑木槨戰國墓。墓中出土銅罍、編鐘、提梁壺、兵器和農具,共計188件。墓中出土的虎斑紋十字銅戈、獸面紋三角銅戈、牛鼠紋銅矛、銅削等銅器都通體呈金黃色,沒有鏽跡,精美絕倫,非常難得。在這些珍寶中,有多件生產工具表面均有一白色印記引人注目。這個印記為長方形,呈四行三列的網格狀,似編織痕。

  正當考古專家對其表意迷惑不解時,專家們在馬家鄉普東村三組的一處戰國墓中,發現了一枚銅印章,為人們破解這些神秘網格符號提供了重要線索。印章邊寬3.5厘米,高1.4厘米,后稱“巴蜀印章”。

  “巴蜀印章”下部左右兩側有男女各一人相對並雙手相牽,組成一神龕(供案)形﹔神龕前(或下)置放的洒溶器“罍”(禮器)中,正散發出陣陣酒香﹔神龕上部左右兩側懸挂物為打擊樂器“鐸”,似神聖祭典中的悠揚妙樂﹔神龕正中,一身穿精美織衣(似棕編衣)之人,正襟危坐,肅穆神聖。

  神龕上部正中的符號,在四川地區屬首次發現,專家們認為這是一種族徽,是巴蜀王神聖權力的象征。同時,這枚文物印章中的圖,也為古老而神秘的新都棕編之源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証。由於“巴蜀印章”就出土在新都縣城附近,更為新都(新繁)棕編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強有力的文化底蘊印証。

  纖纖素手編出葉上傳奇

  “慢鎮”建設與非遺傳承

  陳嫻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

  棕編技藝經歷了從輝煌到日漸衰落再到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過程,而今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產業化運營道路。

  古老的棕編技藝是否會沿著產業化的道路重煥活力?這就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運營問題。一方面,如中國藝術研究院苑利老師所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能否進入市場並進行商業化經營,決定權不在我們的主觀意志,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規律。”另一方面,還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的市場化路徑進行選擇。目前新都棕編的保護性開發尚停留在產品的設計、生產和推廣階段,建設與當下國家提出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在一起,打造棕編體驗園,從而使之成為一種綠色生活方式的選擇,一種區域人文風情的展示。

  韓國的尚州、青山島等“慢鎮”建設是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保護的正面案例。“慢鎮”指的是與當前隻強調生產的“快節奏社會”相反的,提倡放慢生活節奏的城市形態。根據世界“慢鎮”聯盟的54條准則,新都區便利的交通和區位優勢與“慢鎮”精神頗為一致。因此,可通過對文化資本的挖掘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融合的包容性增長的理念,將傳承棕編技藝上升到城鎮化建設的目標層面。這種新的可能模式不僅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出了一條可操作性的新路徑,而且對我國當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

  齊吉祥(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仿復制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博物館學會社會教育委員會主任):

  新都棕編作為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世代傳承,保持了民間手工藝品的原生態特點,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和朴素自然的審美情趣。然而,它曾經的輝煌正漸漸離我們而去,面臨著失傳的危險。2011年10月,新都棕編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一個來自政府層面的重大舉措,既是對新都棕編藝術的肯定, 又為這一藝術的傳承提供了契機,希望各有關方面不失時機地對棕編藝術予以扶植,促其發展。我相信,棕編和即將建成的棕編博物館必將成為新都新的名片。

  鐘建明(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區域文化規劃與設計中心秘書長):

  為了傳承我們的傳統技藝,在當前物欲橫流、急功近利的情況下,新都棕編要有自己的設計,要有自己的品牌,巧帆棕編已經走在了前頭。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搞品牌經濟是工藝品發展的方向,希望像劉俊英這樣的帶頭人能在藝術與市場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來源:中國文化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